于和伟对谈上戏学子:不要低估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视频
“不要低估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判断力。”4月27日下午,重返母校的于和伟在“上海戏剧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系列研讨”主题活动上这样表示。这位因《觉醒年代》再一次火爆的演技派,与始终坚持进行现实题材创作的师兄毛卫宁导演一起,跟年轻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对谈,用自己对于红色题材作品的创作感悟,为上戏学子上了一堂党史学习的“专业课”。
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
《觉醒年代》的出圈,作为其中陈独秀扮演者的于和伟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17岁的女儿。“以前根本不爱搭理我,拍什么戏都不爱看,这次《觉醒年代》不仅看了,看完还给我发成条的微信,平时等她回个微信要等好久,我开玩笑说没想到你打字这么快。”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把微信截图截下来后发给《觉醒年代》的导演,“导演给我回了无数个流泪的表情。”
女儿的反应代表了观众,于和伟还观察到身边很多年轻演员们也很喜欢。“这是个有观赏门槛的戏,因为涉及到很多历史背景知识,最近不少年轻演员告诉我,他们不仅看得津津有味,还鼓舞了他们去学习查阅各种知识,还说会疯狂‘安利’这部戏,真的让我特别欣慰。”于和伟说,这让他感觉到,“不要低估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判断力。”这句话顿时引起了现场年轻的师弟师妹们一阵掌声。
面对热情的学弟学妹们,于和伟也很坦诚:他曾经也“变心”过,和演这些现实题材作品相比,演一些“飞来飞去”的剧可能收入更高。“当你没有那么多的机会的时候,会觉得还是先有戏再说,但是在这当中我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演了。我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我们受到的教育和艺术熏陶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初心不能丢掉,还是要拿出精品,拿出优秀的作品去感染观众。”
“还好我坚持了我的初心。”于和伟说。
毛卫宁
有共情传播才有价值
和于和伟一样,毛卫宁这20年来一直坚持做现实主义作品。他拍摄《平凡的世界》时,曾经面临差点上映不了的困境,因为市场上基本没有现实题材作品了,谁知一经播出后得到非常多年轻观众的喜欢,甚至引发了全国各高校学生争相借阅原作的高潮。
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这个故事写了30年来我们年轻人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己、摆脱贫穷等经历,奋发向上的特质的挖掘,其实让很多年轻人找到了共鸣。”这也让他对继续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更有了信心。创作者应该呈现怎样的作品给观众,他觉得首先“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艺术良心”。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有共通的情感,都会有自己的“觉醒年代”,这也是为何如今这些主旋律现实题材作品能够征服年轻人的原因。于和伟在研究陈独秀这个人物时,发现这是个和大家没什么区别的普通人,却同时又是一个心系国家民族,在黑暗中苦苦求索,要给中国找一条路的人,“他们和你我都一样,却在当时做了那些在我们后人看来很伟大的事,这才是真的伟大。”
出演过三次陈独秀的于和伟,也因此在这次的表演中有了更多烟火气的呈现。在一场戏中,陈独秀去别人家做客,挽起袖子包饺子,“别人笑说,您这大思想家还亲自包饺子啊?我当时自己加了句台词,说那我还亲自上厕所呢。”
“你看我说完你们都笑了,这就是有共情。有了共情,传播才有价值。”于和伟说。
于和伟
师兄寄语让年轻创作者深受启发
于和伟参演的张艺谋导演新作《悬崖之上》即将于4月30日上映,也成为现场同学们关心的热点。他也小小剧透了一下:“这是一个讲我党隐蔽战线上无名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比你所能想象的还要残酷。”
他在其中扮演的人物名叫周乙,但这个人物真的叫周乙吗?不知道。就正如赵一曼烈士牺牲以后,家人时隔20年才知道,墓碑上也永远没有名字。“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故事真的很多,为了国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英雄,为的是什么?是信仰。真的了不起。就和《觉醒年代》那些想要救中国的人们一样,这样的故事值得大力书写。”
毛卫宁执导的最新作品《百炼成钢》也将于最近上演,这是一部横跨建党百年历史的剧。“我们紧紧抓住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特质,就是牺牲精神。”毛卫宁说,他列举的一些数字也让现场的年轻学子们很是震撼:1949年,全国只有400多万党员,已经牺牲的2100万革命者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能够有名字记载的是500多万人,有1600万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艺术作品就是要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过去,也要用他们所习惯和喜欢的方式去了解。”
让两位学长都倍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接受这样的艺术作品,并被这些红色精神浸润到。“网上很多人问《觉醒年代》的续集是什么,续集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上戏戏文系一位大二学生说,今天的对话让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今后的创作有了更深的启示。
“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珍惜在学校的时间,要开阔视野,不能局限在小的生活圈子里。”这是毛卫宁最后送出的寄语,而于和伟则赠送给未来也可能会踏入表演创作行业的师弟师妹们一句话:“首先要把自己的人塑造好,多读书多储备阅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