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出征|一颗敬畏心,是这支航天团队续写航天梦的底气
2021-04-29 上海

吴佳栋 张阳/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托起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此次试验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天和核心舱电源分系统、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测控通信产品、资源舱结构与总装及电缆网研制任务。从1月下旬,这支队伍就从上海整装待发,100天内,他们用高度的专业、极致的细节和永远不敢怠慢的敬畏心续写着中国航天梦。

一次检查持续4个半小时

  用专业守好每个岗位  

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后,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等候柔性太阳电池翼展开。它的顺利展开标志着天和核心舱能通过太阳能自主供电,为实现在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彼时,来自805所的太阳电池翼副主任设计师程雷既忐忑又坦然。“对我而言,挑战很大,和载人航天工程的其他任务相比,这是第一次没有在发射场做展开测试试验。”程雷说到。面对此次任务中太阳电池翼不做展开测试试验,他做了两手充足的准备。

一方面,程雷对太阳电池翼进行全面检查。每检查一次,他就要连续工作4.5小时,拍摄近450张照片。这些照片不仅需要相互比对,还需要比对历次测试试验中的过程照片,从而形成“产品横向”和“阶段纵向”的比较,确保产品技术状态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另一方面,如何确保产品有适度的约束力让太阳电池翼能够承受火箭发射过程中带来的载荷,是太阳电池翼研制团队必须验证的关键点。由于产品已经装舱,近在咫尺的太阳电池翼对他而言是碰不得、摸不得。“为验证产品的可靠性,我们留了一个太阳电池翼在上海。出发前3个多月就开始连续跟踪测试。”为此,他多次往返于上海、海南,通过监测停放在上海的太阳电池翼实测数据来判断长时间下太阳电池阵约束力的可靠性。正是这一组组历史数据让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高度的专业是让试验任务走向成功的基础。肩负起天和核心舱的动力之源的“巾帼小分队”王田和葛茂艳,分别是811所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与副主任设计师。自2008年入职以来,王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从‘草台’搭建到测试台运用”等多个具有历史性的关键节点。有了这些的经验积累,她担当起电源分系统在各个分系统之间的“外交官”。

而作为电源测试的责任人,葛茂艳拥有一项绝技——“火眼金睛”,让她能够在各种复杂测试工况的情况下,紧紧抓住2500多个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精准判断电源分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今,对于成百上千的数据变动规律,她已然熟记于心,所写的报告不但数据精炼、分析准确。她的报告时常作为“样板报告”被其他同事学习和参考,还能直击“要点”,让每一位老总、设计师如同身临其境。

吴佳栋 张阳/图

完善11份测试细则

  细节最终决定成败  

每一次成功“上天”都离不开千百次的细节锤炼,这一点,身经百战的“老法师”深有体会,首次参加试验任务的“新人”也有所感触。

历经16年的研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805所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杨晟曦就是参与研制的人员之一,参与过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发射任务,他依然会“把每一次试验任务当作第一次”。

此次试验任务,杨晟曦和伙伴们负责的产品中不仅有对接机构,还有首次亮相的转位机构基座。为做好这次机电匹配测试,作为测试指挥的杨晟曦和团队人员在测试前把产品布局图打印出来,一次次地进行测试前的推演。推演工作不仅仅是熟悉工作流程,更是对所有测试环节进行一次综合性的预演。作为匹配测试的“发令者”,他肩负的是整个团队的指挥棒,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产品就是一个个细小的零部件组合起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为此,他和团队完善了11份测试细则、操作流程、口令表等文件,确保测试过程的有条不紊。

这次试验任务贯穿牛年春节,来自804所主任设计师朱浩文告别仍在哺乳期的妻儿来到海南,这也是他首次参与试验任务。朱浩文的岗位主要是测控通信的数据判读。测控通讯岗位和其他岗位相比,测试时间更长、判读数据更多。从早上八点半产品通电开始,测试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就一直在连续的跳动,33台/套单机、600多个参数一一映入他的眼帘,每一次数据的波动都牵连着他的心。

一天的测试结束,已然是晚上十点。此刻,朱浩文还需在电脑前判读每一个数据,就像一名医生,通过查看一项项体检指标来判断产品的“身体”状况。“参数的变化不仅仅和单机有关,环境温度、湿度都是影响的因素。”朱浩文说。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单机在所有试验中运行良好,各项测试满足要求。

一次次争吵和推演

  以敬畏心为安全“上锁”  

走进天和核心舱总装厂房里,时常能听到805所天和核心舱资源舱总装主任设计师吴金花与149厂天和核心舱资源舱总装工艺员徐培利的“争吵声”,一位拿着设计文件当“令箭”,一位对着工艺文件详细分说。虽都有双方认可的依据文件,但他们对于产品过程质量管控都有着更苛刻的追求。

“博弈”是为更好的合作,“精诚合作”是为共同的目标。在火工品阻值测试期间,由于涉及多个接插件的插拔操作,作为总装设计的吴金花,对周边技术都抱着“刨根问底”的态度。她明白,只有吃透、摸透每处火工品接插件的连接原理,才能更好的保证总装操作无差错、无失误。因此,他们俩便一同咨询总体电路设计师,一同查看电缆接点关系表,以及每项测试的原理与风险,确认工艺文件中的每个工步、工序,从原理和产品实物上对测试有了全面的把握。徐培利这样评价他们之间的合作,“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是团结协作的唯一目标。

“有依据、按依据、留记录”,简简单单的九个字蕴含着航天人对于航天产品的敬畏。八院空间站项目办主任质量师林艳是本次试验任务的产保助理,自1994年工作以来,她参与了805所所有领域的电缆网设计工作,始终践行这九个字。

柔性太阳电池翼作为本次试验任务的重要“关注对象”,有着不一样的待遇。在试验任务期间,需要多次在不同工况下穿、脱罩衣,进行产品的状态检查和确认。为确保工作中的万无一失,林艳和各岗位人员先后进行了5次推演工作。哪里不能碰、哪里容易钩挂、哪里需要绑扎……这一切都被他们一次次地剖析。149厂太阳电池翼总装操作金纯洁、李凯这样评价推演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对产品的敬畏。”正因这一次次的推演,也让他们对操作细节更了然于心,对每次操作也有了足够的底气和信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