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致歉之后,该捋清行为的边界
2021-05-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倒奶式”追星,这些天掀起了轩然大波。5月6日晚和7日晨,相关平台和品牌方先后发布致歉声明,表态将认真整改,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这些致歉,是迫于舆论压力,还是真心反省,我们难以揣度。平台期待流量、商家期待转化,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但利益不能高高至上。公众期待的是,作为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平台,能真正审视自身的角色——名气是社会大众给的,是公众信任所系,这些“名牌”,最好能真正珍惜自己的羽毛。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知名的平台和品牌,眼光需放得长远:顶层设计上,就应该严守社会责任、道义的关卡;同时,公司内那么多的法务人员和公关人员,也最好多多早期介入,将一些公众高度参与的行为,捋一捋法律、道德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要知道,被一个丑闻彻底毁灭的“名牌”,放眼全球,都不少见。

如今大家盯着倒牛奶的年轻人骂,这是爱之切责之深。但,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阅历的不足,大部分人都并非已固定成型,他们很容易受到所谓潮流和风气的影响。而最容易带节奏的,是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边界意识的那些资本,以及逐利忘义的公众平台。

当一些商家只盯着年轻人的钱包时,他们就很容易走到一起,再跟某些已被资本控制的所谓后援团一起,用偶像们好看的皮囊,通过各类所谓的“打投”“应援”,掏空年轻人的钱包,再掏空他们的思想——对很多没有自制力的年轻人来说,很多选秀生态链条上荒腔走板,何尝不是无良各方的成功PUA?

我们一直在呼吁,不要再批量炮制“脑残粉”了,这不仅仅是道德感使然。现代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紧密关联,让社会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庞大机器,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如果“道德感”变成年轻人不屑一顾的陈词滥调,如果底线原则不再对新一代的公民有约束作用,我们这个社会,将成为可怕的丛林。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