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他们回了“家”!上海重离子医院“晒”出六年成绩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来自上海的郑先生罹患高危前列腺癌,五年前他取消了去日本治疗的计划来到重离子医院,通过专家门诊和院级多学科综合讨论(MDT)评估后,接受了根治性重离子治疗,随访至今,肿瘤得到完全控制,未出现任何尿频等不良反应。
5月8日,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质子重离子医院)迎来开业六周年。曾经在这里接受治疗的郑先生和病友微信群的其他几位一起回了“家”。他告诉记者:“我的肿瘤已经治愈了,生活质量很高,心态特别好,病友们每年都会回医院跟医生开茶话会,我还经常跟其他病友分享治疗和康复经验,上海有这么家医院,是患者的福气。”
六年成绩单“晒”出
像郑先生这样的幸运患者,还有很多。
医院六年来已累计治疗出院患者3565例,年治疗量平均增长26.1%,已连续两年年治疗量居国际粒子机构的前列。经治的患者中,头颈部肿瘤1827例,胸部肿瘤628例,腹盆腔和其他部位肿瘤1110例。采用单纯重离子技术或重离子联合质子技术治疗3381例,占95%,充分运用和发挥了医院同时拥有重离子和质子两种技术的优势。
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告诉记者:“去年底,医院单日治疗峰值达85人次,月完成治疗出院患者101例,为全球同类机构单日、单月治疗量最多。今年初,从最大限度满足肿瘤患者对尖端放疗技术需求出发,进一步优化了诊疗方案和流程,患者入院及治疗等待时间进一步缩短,多学科综合讨论通过后一般2周内即可入院治疗”。
医院临床上不断突破,可收治病种现已拓展到40余种,同时围绕我国发病率靠前的鼻咽癌、颅内颅底肿瘤、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及胰腺癌等“5+1”重点病种开展临床治疗,目前“5+1”重点病种患者数占了全院出院患者总数的64.8%。
为了科学、全面总结医院质子重离子治疗情况,医院临床团队对标最好水平,专门检索国际国内权威肿瘤学期刊上近百篇“高影响因子”或“高被引”学术论文中的临床疗效数据,结合医院有关课题研究工作,与本院的重点病种临床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比较,有关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上海重离子医院重点病种的放疗效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医院始终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持续推进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在国内的标准化、规范化应用,现质子重离子治疗临床标准规范(SOP)已拓展至62项,放射治疗计划和实施SOP达68项,这些“上海重离子”经验和粒子诊疗“中国方案”已成为国内或国外质子重离子放疗领域的应用指南和标准。
建成第一代“本土化”粒子核心人才队伍
医院充分发挥在粒子医学、粒子物理学、粒子生物医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及专科建设经验,借助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平台资源,重点加强肿瘤放射物理、放射治疗学科和核心人才队伍建设。
与复旦大学一起联合培养了7批近六十名兼具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科班出身”硕士生。医院还建立了“上海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训基地”,作为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孵化器”,多年来开设国家级和上海市各类粒子放射物理、放射治疗技术培训课程,为国内同类在建机构培训了10多批粒子专业人员。
对“隐形医生”粒子物理人才培养方面,医院创设并实施了五级物理师能级体系并晋升聘任机制,已完成近20名中国籍“本土化”物理师的能级聘任。医院党委书记吴晓峰告诉记者:“在这之前,粒子物理师在国内没有完全对应的职称序列,我们作为探路者,要打造一个物理师专业人才培养的模板,所以做了这么一个制度创新,解决了他们职业发展的痛点,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本土化’首席物理师”。目前重离子医院职称、能级结构比例合理的第一代“本土化”粒子核心人才队伍已基本建成,为保障临床业务“提质增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年的创新发展,上海重离子医院粒子技术临床应用和研发水平及年度患者治疗量、疗效等,均已跨入国际同类机构领先水平,尤其是在重离子技术临床应用创新领域已成领跑者。
此外,国内首个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今天正式成立。依托专委会平台,医院将进一步发挥在国内粒子放疗领域的先发优势和经验辐射,凝聚多学科专家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推进质子重离子技术临床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