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精气神”
2021-05-09 生活

王苏老师用小散文讲述“声音绘画”。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指出:“美育,是学生全面成长不可缺少的‘精气神’。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它不是调味品,而是必需品;它不是点缀,而是魂魄。通过优质的、全面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的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进取,他们有家国情怀,更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上海戏剧学院原创舞剧《黄河》。

  美育,不是调味品而是必需品  

在王苏所提交的加强中小学生美育的提案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培养人的思想非常重要。最近一个时期,各地已在贯彻这一方针,在加强“三全育人”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看,特别是与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思想理念看,美育是一种有关人成长的“精气神”,由美育而酿发的人之气质、气势、气场,是其他任何一门知识课都难以替代的——但这一观点还未深入人心。相反,不少人还认为它只是“唱唱跳跳”“秀秀演技”的游戏、娱乐,如果任由这个观点泛滥,将对美育发展,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出现严重误判。

就实施路径看,包括中、高考及水平考在内的各种考试,没有对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素养有质和量的精准要求,客观上助长了师生、学校、家长忽视这些素养的全面认识和扎实培育。

就学校的重视情况看,艺术课“遭挤压”、艺术师资“被边缘”、艺术实践“表演化”以及艺术氛围“碎片化”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存在,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阻,造成学生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瓶颈,出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互相埋怨,却难以回答“创新型人才难以出现”的钱学森之问的尴尬。

王苏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诵。

为此,在多方调研及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王苏在学校“美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调整艺术课中“理论”与“实践”的比重;第二,将“大艺术”观念融入课程体系,把戏剧、影视、舞蹈等内容与现有的音乐、美术课整合为“艺术课”;第三,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力度,拓宽艺术教师培养渠道,完善职称序列和考核机制;第四,开辟艺术家驻校制度等路径,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美育的社会资源;第五,改革和完善艺术课成果的评估标准。

  美育,将让孩子们一辈子受益  

这次拜访,约在了王苏位于上戏校园里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外面是一个由她亲自打理的小花园,一步一景,非常可爱。很难想象,在两周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堆放杂物的小天井。小花园茶几上的蓝牙音箱里,正播放着王苏朗诵的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的片段。“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让人听得饱含热泪,久久不能平复。

上海戏剧学院“百年寻路中国梦”专题党课。

原来,王苏每周都会在自己的公众号“绘声如画”上传一段朗诵作品,一方面作为教学示范,一方面也作为美学欣赏。王苏作为中国最高艺术学府之一的教授,为何会对中小学生美育如此关注呢?她和记者分享了几段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指挥家李心草分享给她的,给她的感触也特别深。“当时,李心草去欧洲交流,坐在观众席。离他不远的地方,他看见一个父亲带着俩孩子来听交响乐,特别的是,他还带着一本总谱给孩子看,乐曲进行到哪里,谱子就翻阅到哪里,相当投入、专业。于是,李心草就问这个父亲,孩子学的是哪样乐器。这个父亲的回答是:为何一定要学乐器才能来欣赏音乐呢?”在王苏看来,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多的还是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感染力,启迪学生举一反三的领悟力,点亮学生形神兼备、气势如虹的艺术表现力——这三种能力是教师、学生乃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基本修养,也是反映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指标。

王苏又举了一个《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它的名气响当当,但是真正读懂它的人并不多,而其实,这是一幅可以从小看到大,看整整一辈子的作品。比如小朋友幼儿园时候看它,可以让他通过观察,数数画里面有多少人、多少桥、多少船;小朋友上小学了,让他说说画里面有什么人、什么桥、什么船;小朋友上中学了,让他了解时代背景、时代变化、同期的其他画家、诗人、艺术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立体化、系统化的美学教育,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要去当艺术家,就比如美术,并不是要求每个人的绘画技术有多高超,画得有多像,而是找到一种情感、思想的表达方式,有欣赏美的能力。”

王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在王苏看来,美育也是思政。“你刚进来的时候,我正好在播放《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相信许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看过,但是看和读,确切说是朗读,用声音将文字唤醒,感染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正是美育的魅力。我有一个讲座叫作‘文化自信当从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开始’。我在讲述语言绘画让文字赋予生命的同时,我选择了有关亲情、友情、爱情的散文来演绎,许多人听完后不仅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丽,更觉得要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要感恩身边的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这也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层层递进与升华。”

采访临近尾声,王苏再次强调,美育不光是艺术老师的事情,也应该渗透在各个学科里,让学生发现美,从而产生兴趣把这门学科学得更好。美育也应该是贯穿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部分,让孩子一进入学校就可以沉浸其中。让心灵得到滋养,让灵魂得到洗礼。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