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英才|潘阳:把爱好变成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 盛夏 记者 孙琪
机器人,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感十足的名词。居家生活中,我们会使用机器人扫地机;外出用餐,可以选择机器人服务甚至掌勺的餐厅;大型工厂里,机器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工劳作,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然而即便如此,很多工作场景下我们还是对机器人“不放心”,不得不由人工完成,重要因素之一是机器人缺乏力控能力。潘阳的创业方向就是让机器人也能拥有精准的力量控制能力,让机器人不仅可以实现速度上的突破,更可以在力度上实现从春风拂面到大力锤重击的跨越。
— 创业契机 —
把爱好变成事业
从一个迷上机器人的小男孩到成为机器人力控专家,并创立自己的智能机器人公司,潘阳把爱好变成了可以为之努力一辈子的事业。
潘阳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Discovery频道时,被里面介绍的各种机器人深深吸引的感觉,但直到十年前,2009年就读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研究生期间,潘阳跟着导师开始做四足、六足机器人后,才感受到了机器人带来的真正乐趣。这十年里,他打造了可以负重1吨的智能六足机器人、可以智能人机交互的并联机器人,还有智能医疗机器人,研究成果曾被国际顶级杂志报道。
“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后,我们设计了一台内部紧急救助机器人,可以在核辐射区域代替人去做很多救援的事情。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这么有价值,我觉得很有继续向前的动力。”潘阳从自己的这份事业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 创业经历 —
独辟蹊径:当冰冷的机械拥有轻柔的力量
201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毕业之后,潘阳就进入了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内担任CTO。在作为一名“打工人”的时期里,因为手握过硬的技术,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曾经给潘阳递来过橄榄枝,他也一度准备入职,但最终他却不按常理出牌,选择自己创业。“就算失败了,大不了就回去找工作嘛,反正年轻”。
机器人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既然决定创业,到底要选择哪个方向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阳在工厂里调研时发现,虽然机器人已经在工业上得到大量应用,可是打磨、装配等工序依然以人工为主,仍然有大量的人工每天在做这种重复性极高的操作。为此,他做了大量的调研,发现基于动力学的力控制技术的缺失,是阻碍机器人替换人工的主要原因。
于是,潘阳决定要将力量与柔美结合,不仅要让机器人告别冰冷的机械感,还要让它们拥有优美的外观,当然最重要的是能控制好力量。经过潜心研发,潘阳和他的团队研制出柔顺力控机器人,可以串联各个“队友”,比如驱动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他们赋予机器人机敏的“大脑”,每秒可以思考1000次,每次都可以调整机器人的出力情况,力控精度可以达到0.1牛顿,0.1牛顿有多轻呢?潘阳说,它就像婴儿在轻轻抚摸你的脸庞。
目前,潘阳的佳奕筱安(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从视觉三维扫描——离线编程建模——机器人执行打磨任务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同时具备上游软件的算法开发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力控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 创业团队 —
创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现在,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潘阳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做管理。“我现在一半时间花在技术研究上,另外一半时间花在兼HR、开会、见客户等上面。”潘阳在创业前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里做过一阵子CTO,对如何运营公司略知一二,可等到自己上手开始管理自己的公司,他才发现其中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从最初的4人团队,发展到如今20多人的团队,潘阳说,带领一支大多数队员都是从技术出身的团队,最主要的就是在团队中定期组织学习和交流的活动,让团队中的小伙伴们维持技术分享和学习的氛围。同时,在保证技术交流的同时,公司给每个员工都提供各方面的提升机会——从深耕技术、到与客户交流、再到让自己的技术真正第服务与客户,技术落地的过程,同样也是每一个技术人员成长的过程。
▼ 创业感悟 ▼
虽然目前已经拿到了两轮天使融资,但在潘阳看来,创业的路还有很长。对于想要踏上创业这条道路的“后浪”们,潘阳感慨,创业这件事“要慎重,也要果断”——在创业之前,对于即将涉足的领域多调研、多思考,盘活手中的资源;一旦想明白了,就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勇往直前。
青年报·青春上海 盛夏 记者 孙琪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