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时尚周出发走上国际秀场,给高校新文科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
2021-05-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学校的时尚周出发,登上国际知名的时尚秀场,在东华大学,走出了这样一批年轻的本土设计师。这样的模式为高校新文科建设可以带来怎样的启示?在近日举办的“时尚再定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设计·泛时尚’高峰论坛”上,全国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艺术设计领域专家们齐聚东华,共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未来的发展。

  四年学科历练让小白蜕变为新锐设计师  

今年毕业季,东华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日合作班)的准毕业生侯雨岑带着她的系列设计作品“脐带”参加了2021环东华时装周的秀场展示。

“太不容易了!”四年的专业训练和参加新锐设计比赛的历练,让侯雨岑从时尚设计小白华丽蜕变为一名新锐设计师。去年学校还推荐她前往意大利参加奢侈品品牌诺悠翩雅针织设计比赛,因为疫情取消了。“很遗憾,疫情对我们学设计的小孩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不过疫情的全球蔓延也让我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给了我很多设计灵感,这次发布的作品就是通过针织的不同表现形式来体现女儿和母亲难分难舍、相互纠缠的关系。”

能参加这次环东华时尚周,她难掩兴奋:“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展示的绝佳平台和走进行业难得的机会,和最优秀的同学一起交流、竞争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让侯雨岑受益良多,去年暑假她在校外导师所在的一家国内顶尖的针织设计开发公司实习,将在学校所学的手钩、手摇横机、电脑横机等课程与产品开发实践结合,对于她的专业技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为针织服装有别于梭织,其中的纱线、组织结构、套口工艺都需要学习实践后才能恰当运用,不同的纱线结合在一起会呈现出不同的组织肌理效果,具体的效果则需要反复的尝试和实验,身经百战之后,到T台上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设计师人才是解决纺织和服装以及时尚产业转型和提升的核心软要素。“让这些‘设计后浪’戴着东华新锐设计师的光环走向社会,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中国乃至世界时尚设计产业的海洋中,这就是环东华时尚周的价值所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告诉记者。

  从学校的时尚周走向国际秀场  

从2002年开始,东华大学就一直坚持举办“环东华时尚周”,每年从这里走出的新生代中国设计师正活跃在时尚前沿。“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架设了“环东华时尚周”“上海时装周”“伦敦毕业生时装周”三级进阶通路,让东华设计新锐力量走出课堂,经由校园T台走向国际秀场。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8届毕业生曾月就是从环东华时尚周开始,走向了伦敦毕业生时装周。现在作为新生代设计师的她还创立了自己的独立品牌Momonary。“我当时的毕业系列是在当日本交换生时制作的,从设计到制作都是自己一个人,由于手工量大,常常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做刺绣的手工,缝到凌晨十二点也是常态。”她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锻炼,品牌的新系列产品扛住了疫情影响、工厂停工的困难,“可能只有自己占有更多的主导力量才能抗击更多的风险。”

除了以往的“秀、展、赛”等活动,在今年的时尚周期间,东华大学更是求新求变,将组织专属的就业推进会,为毕业生和企业搭建了专属的招聘求职的桥梁。时尚设计领域各个企业及大咖,就就业、创业等热点问题,多角度为“00后”毕业生们解读关于时尚从业那些事。时尚周上新鲜出炉的时尚设计作品展示,也成了毕业生最为响亮的敲门砖。

据介绍,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这正是东华大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突出时代特色和国际视野,紧抓课程关键要素,推动文科专业认证,全面打造质量文化,发展独具东华特色的新文科。

特别是在设计学科领域,在率先在国内建成完整时尚学科生态链的基础上,东华大学依托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汇聚时尚设计名家。师生坐拥东华设计园、工作坊、大师工作室等一流的设计资源,学生们在大胆和放松中,尽情尝试让人“眼前一亮”的东华设计。学校还组建了多个跨学科团队,如集合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与创意设计领域的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展现了大学不可或缺的家国情怀。

  探索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格局  

这样的探索也在这次的“时尚再定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设计·泛时尚’高峰论坛”上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更带来了很多启发。以“时尚再定义”为主题,未来的学科格局和教育也应该更具有中国特色。

“多学科、多领域、跨文化已经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核心,传统范式下的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匹配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系统的建构。”东华大学教授吴翔认为,最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如何更新观念,探索出顺应时代、适应设计学科发展目标,同时符合本学科学习规律的有效教学模式。

“‘时尚再定义’要立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吉林艺术学院院长郭春方从时代与时尚二者的关系出发,探讨新文科的视角下的中国设计教育。他指出,新时代的时尚建立在于中国特色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上,这影响着艺术教育新思维的发展。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设计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李立新以人类学的“借壳现象”为探究点,指出当下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我国的设计基因,将中国设计思想实践于当代设计之中,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价值系统。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宋建明回答了“如何建设新文科语境下的设计学科”的问题。他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兼具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相关设计学科可以尝试构建以境、人、心、事、场、图、言等内容的系统关系,实现从内心修炼到社会服务,从科技追踪到终极关怀的未来规划图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