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心理干预的“短板”怎么补?
2021-05-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这两天,又一起学生坠亡事件令人扼腕。

这名学生就读于成都市四十九中,5月10日下午涉事学校在其微博发布官方回应称,5月9日18:40左右,该学生从知行楼高空坠落。5月11日凌晨据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官方微博通报,经联合调查组全面调查,对该生返校当天及近期情况进行了多方调查,“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该通报还指出,“该事件的发生,表明学校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家属仍在持续发声,网络上议论纷纷,不少媒体也质疑调查的客观真实程度。而一条年轻生命以如此极端的方式逝去,我们在惋惜悲鸣的同时,要追问何以会有这种“极端”? 

早在三年前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一些地方的中学,患抑郁或有抑郁症状学生比例超过6%;有的高校,大学生中患抑郁或有抑郁症状的比例超过9%。每一个数字都是那么触目惊心。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有关通知,要求在2020年底前,所有高校按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70%以上中小学校建心理辅导室。“心理问题是全人群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独有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曾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上海所有的学校都配备了心理老师,建了心理辅导室。而在全国范围内,关照学生心理健康的配套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然而,即便学校对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空间建设和心理教师“标配”都配套到位,也只是特定渠道。学生心理求助,需要一张广泛的关心“网”。学校、家庭、社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三个环境,建立“家-校-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立体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刻不容缓。

当前学校、家庭、社会,不是没有各种散在的心理干预和援助方式,但是在不少极端案例中,当学生心理异常,为什么往往意识不到去求助?往往放弃求助?我们已有的心理关爱渠道和机制,还存在哪些问题?

所以,值得拷问的是,这张对处在青春期、自我心理干预能力弱势的学生进行心理关爱的“网”,能不能搭建得近在咫尺、高度覆盖?能不能润物细无声地被学生高度认同、主动求助?能不能与心理出现状况的学生,实现恰到好处的无缝连接,而不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这些关键问题在望眼欲穿地等待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我们在心理学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真正有效的心理援助机制,在濒临与世界决绝的脆弱时刻,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

当一个未成年人有剧烈的心理异常波动,有没有第一时间就可以让他们体面求助的通道?这个通道不该是奢侈品,不该停留在形式中,不该只存在于呼吁中,它应在青少年触手可及的身边。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