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设计更具美的感染力
2021-05-16 生活

焕然一新的四平路街道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造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来营造更具凝聚力的社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执行主任倪旻卿表示,希望能引导和培养更多创意市民参与打造自己周边的社区,将艺术之美融入城市,助力城市更新。

  打造友善的“第三场所”  

在阜新路上一段狭长的绿化带内,有一座小小的口袋花园,一系列集设计感和功能性于一体的休闲玩乐设施成为市民休闲社交的好场所,而秋千、滑梯、跷跷板这些设施则是孩子们的最爱。

这个80米长的口袋花园正是由同济大学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设计的,并从341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美国体验环境图形协会2019全球设计奖最终提名奖。

为四平社区老旧楼道改造的“The Red Stairs”。

在此之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四平社区老旧楼道设计的“红楼梯”项目同样在国际上引起关注。作为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的执行主任,倪旻卿表示公共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容器”,如果说家是第一场所,单位是第二场所,那么公共空间就是第三空间。“通过设计,希望这个第三场所可以提升社区活力和凝聚力,或者可以刺激当地的经济,促进当地的社区文化的创新。”

倪旻卿指出,特别是疫情大环境下出现的社交隔离、个体化和虚拟化、流行病孤独症这些都会使人们和社区变得脆弱。“我们有责任通过生动、有意义的场所来让我们的社区更具弹性,通过设计营造更友善的‘第三场所’,让大家能到公共空间里重新恢复社交关系,激发原有的活力,也在无形中播种美育的种子。”

阜新路80米长的口袋花园。

在“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其中城市公共空间的精心打造对于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非常重要。倪旻卿举例说:“比如‘红楼梯’的设计,人们离开家,一推开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楼道,这种观感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口袋公园’,平淡无奇的绿化带可以挖掘更多的潜力。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是需要融合一些能促进人们幸福感的元素,去营造一个友善的、有温度的场所。”

  用创意共建美丽的社区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四平社区的合作,并非只是由学院进行设计,街道进行实施这种简单的模式,而是一同探索协同治理的过程。倪旻卿表示,许多人印象中的社区改造、城市更新更像单向的传输,比如一个项目启动了,社区的居民只是接受服务,然后等待结果。然而社区改造也好,公共空间的打造也好,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社区的居民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其中。“就像习总书记说的,人民的城市人民建,我们需要培养社区公民自主的创意能力,发挥集体的力量。”

比如国外的一些社区里就有这样的空间,让居民聚在一起,做一些木工、手工之类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这里进行交流,彼此成为朋友。实验室近期在进行的中英联合研究项目,也是找到了社区中的睦邻中心,希望这个“第三场所”能赋能创意公民的建设。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与四平社区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大量收集居民的意见,还把他们邀请到学院位于社区的“街边实验室”,为居民提供设计工具,在社区中使用协同设计方式来激发公民创造力,鼓励居民在社区组织中体验和分享创造所带来的乐趣,形成积极开放的社区文化环境。

四平社区有一群非常热爱编织的老阿姨,每个星期都会聚在老年活动室这样的场所自娱自乐,被人们称作“巧手阿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现了这一现象后,将她们邀请到实验室与设计师一起共创,阿姨们的编织手艺就变成了一件件时尚的首饰。他们共同推出了许多销量很不错的产品,如今这个社群有了一个新的名称——“织识份子”,将吸收社区中其他年龄段的编织手工爱好者。

倪旻卿老师在社区共创工作坊上介绍口袋花园设计方案。

学院与社区的合作,以每年开放一个空间的模式开展,除了探索新空间的功能形式,还通过打造一个个社区公共空间将社区居民串联起来。不仅提供一次互动,而且是追求提供有黏性和社会性、成为居民持续沟通的新型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以此来培育公民的创造力,以及与之共同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并推动创意经济。倪旻卿说,“我们希望培养公民自主的创造力,去改变或者说创造自己的社区,创造自己身边的环境。”

  设计,让“美”以致用  

高校与社区合作的模式已经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持续了多年,据倪旻卿介绍,学院设计课程时结合了许多社区的主题,同时学院也在实践面向“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学科交叉的设计新工具。倪旻卿表示:“项目成立以来学院有10多门课涉及社区主题。知识溢出社区,让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发生,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倪旻卿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执行主任

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美育,无论是低龄的孩子还是高校生都是如此。倪旻卿认为美育在低龄阶段非常重要,让小朋友从小认识美、欣赏美、体验美,形成良好的审美模式,对于整个人生都是有益处的。而在设计创意学院,美育的要求变得更高,更复杂。“我们的学生需要通过认识、欣赏、体验美,乃至于创造美去发现社会问题,通过设计去解决这些问题。”

倪旻卿表示,设计的概念如今越来越广泛,不再是设计一个符号、一件物品或者一个标识,而更多的是提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以用于产品的样式,用于空间的改造,甚至也可以用于城市的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社交问题,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设计来找到解决方案。设计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从符号到物品,到活动、关系、服务和流程,或是延伸到系统、环境和机制,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与更新。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