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咖啡馆”里的温暖陪伴,让老人们“忘不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还记得那个很火的关注认知障碍的公益节目《忘不了餐厅》吗?现在,浦东为认知障碍老人开出了“记忆咖啡馆”,年轻人也来帮忙。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近日走进了位于洋泾街道的“记忆咖啡馆”。
“记忆咖啡馆”还有个温馨的名字:记忆家。说是咖啡馆,其实是一个“沉浸式老年认知康复中心”。咖啡馆不仅有咖啡吧,还有小教室、露天阳台,老人们可以制作、售卖咖啡,可以在星空音乐间休息,缓解睡眠障碍,还可以在课堂上跟青年志愿者学东西、做手工。
认知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2019年9月,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探索工作,全市首批有28个试点街镇,洋泾街道便是其中之一。
街道依托“记忆咖啡馆”,打造了“忘不了咖啡”特色品牌,吸纳轻度认知症老人组成经营团队,不断在提供服务中促进居民长者交往交融,绵延长者记忆,增强长者归属感。
“在这里,我们把老人称为‘金牌宝贝’,我们现在已有18位‘老宝贝’,大部分是患有轻度认知障碍或是高风险的老年志愿者。”洋泾街道服务办的唐佩蓉介绍说,“金牌宝贝”基本上分成三个等级,一类是比较健康,但希望自己的记忆有所提升的老人,还有两类是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我们先通过一些健康老人把所有岗位都尝试过以后,再总结哪些岗位真正适合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
丁奶奶、郁奶奶、张奶奶是当天的“金牌宝贝”,她们还特意泡了花茶招待访客。平日里,她们需要做咖啡,当服务员。
记忆咖啡馆目前有10位青年志愿者,他们主要负责咖啡知识的分享、重点岗位的操作陪伴,以及面向“老宝贝”们的情绪关爱和支持。
95后志愿者翟晓磊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学生,他的工作主要是给老人开展小组干预活动。“我会教老人们做手指操,健脑操是每次活动都会有的,还有画画、手工、游戏互动等。”
“有一次活动结束后,我和陈伯伯握了握手,告诉他下周也要准时来参加活动。”没想到,第二周陈伯伯真的第一个过来,还主动和他打招呼。“陈伯伯没有忘记!”翟晓磊很高兴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在这里,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技巧,另一方面也是一段美好的经历和回忆。在这里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认识了好多可爱的老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