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童小学校史室陈列着不少老物件 卖报包里红色故事满满一箩筐
在上海报童小学的校史馆里,陈列着一个富有故事感的卖报包,足足有一个小孩子半人高。透过充满岁月痕迹的卖报包,你仿佛能看见当年的报童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不惧危险,用卖报、卖茶和卖饼的方式,秘密印刷并发送革命传单、侦查敌军驻防、绘制一张中心区敌情图,成为可靠的小情报员。报童小学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校史室内陈列了红色老物件,操场上矗立着报童近卫军的塑像。学校通过老师向学生们讲解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探寻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走街串巷
报童以卖报为掩护发送革命传单
1937年,侵华日寇进攻上海。不到三个月,淞沪沦陷,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成了走街穿巷的报童。抗战期间,报童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救难活动。1949年2月,中共报童学校党支部正式建立。报童们白天卖报,晚上到校学习文化接受救国启蒙教育。进步报纸成为了报童们活的教科书,报童学校也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爱国教育、发展进步力量的摇篮。年龄较大的报童被组织起来成立了报童近卫军。他们侦查敌人布防情况,绘制地图送给解放军。
在上海全境解放之前,上海报童小学的报童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情况及时告知百姓。报童们穿梭于大街小巷,秘密印刷并发送革命传单,侦查敌军驻防、武器装备,成为可靠的小情报员。
发传单前一天晚上,报童们就睡在一名同学家里,先准备好传单。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大家赶到约定的四川路邮局会面。发传单时用报纸做掩护,沿南京路至江西路、四川路穿弄堂散发。报童们熟悉地形,尽量不走只进不出的“死弄堂”。有人发传单,也有人望风,并设计了一套暗号——太平无事就喊“《大公报》要伐”? 可以放心地将传单塞进门缝或报箱;发现可疑的人来了就喊“《申报》要伐”? 虽然报童们也会感到紧张,但每次都能完成任务。
上海解放前夕,报童们在四川路上主动为解放军当向导,为解放军顺利占领制高点提供有效信息。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报童们把印有上海解放消息和“解放军约法八章”条例的《申报》在大街小巷叫卖,第一时间向上海市民奔走相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惊心动魄
为绘制敌情图冒险收集信息
当年,报童学校党支部接到紧急任务,要尽快绘制一张中心区敌情图。时间紧迫,报童近卫军的报童们接到通知后,精心策划获取绘图信息的方案。
在一条马路上,报童们在兵营对面新设了一个茶摊,报童叫卖着:“茶要伐?”“茶要伐?”而报童忽闪忽闪的眼睛却紧紧盯着军营门口进出的人。不一会儿,一个小女孩出现在军营门口,她挎着一个篮子,稚嫩的童声喊着:“烧饼要伐?”而等到哨兵一转身,小女孩就往军营里闯去,哨兵一把拉住她,掀开篮子上的盖布,发现篮子里面是几个烧饼。小女孩哭喊着说道,“卖烧饼!”眼睛却仅仅盯着哨兵胸前的胸章。
原来,这是报童近卫军用卖茶卖饼的形式,获得了反动派的人数、地点等信息。随后,毛铭德、施伯华老师将报童近卫军得到的反动派人数、武器情况等信息一一绘制在了自制的地图上,一式两份,将地图交给了解放军,为解放军解放上海做出了一份贡献。
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体现的是报童近卫军无畏艰险的担当、勇挑重担的责任、矢志不渝的决心。“生活在如今的社会,幸福指数飙升,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员,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党的教育,感激为这个城市付出心血的革命战士,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幸福安康的今天。作为报童小学的一分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强大自己的学识。”参与讲解的报童小学罗雨晨老师感慨道。另一位参与讲解的汤雯萱老师坦言道:“在自己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听到了许多其他人讲述的生动故事,使我得以全面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硝烟和战火都凝在了字里行间。”
[对话]
报国之志童时当立
青年报:学校是如何利用这些鲜活的校史资源对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
老师汤雯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制作“四史”教育视频的过程让我第一次深入了解报童小学校史,也让我感受到“四史”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历史与我们密不可分。拍摄时,我们不仅要述说故事的始末,更要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我们不仅要考虑故事内容,更要考虑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对我们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青年报:聆听学校老师讲述的这些红色故事后,你有哪些感触?
学生刘轶蕾:感谢前辈的不畏艰辛,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幸福年代。学校老师定期会和我们讲述关于报童们的红色故事,也让我更加懂得“报国之志,童时当立”的报童精神。我们会从这些红色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力量,继续传承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