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奇心遇到标本,昨晚的自然博物馆里“火花四溅”
2021-05-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当孩子们的奇思异想遇到标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神奇火花?5月18日晚,“当好奇心遇到标本”的对话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开了。这也是上海自博馆今年首个博物馆之夜活动。

 不同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与标本对话 

“您好,这是我的藏书票作品。”傍晚18:30,上海自博馆内的各层楼面就已经“摆起了摊”。来自虹口区的10名特殊青少年正在以他们特别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博馆标本的理解——自制藏书票。

“我们和浦东新区长江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合作,之前带着孩子们来过两次,让他们参观馆藏,学习什么是标本,找出喜欢的标本来进行设计,这些版画雕版都是我们老师自己带着一块块做出来的,一共做了十几种。”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丁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很爱来自博馆,也有自己喜欢的标本,昨晚带到现场来的都是特别喜气的,比如“喜鹊报春”等。

“自然博物馆是体验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我们的特殊儿童在参与这样的社会活动过程中,与大众交流,也让更多大众了解到人类神经的多样性。”丁老师说。记者看到,这里也成为了人气最高的展区之一,观众排起了长队,同这些特殊孩子们一起,其乐融融地共同完成藏书票的印制。

而在“折纸区”,一位少年带来的折纸作品更让人叹为观止。用纸折成的恐龙栩栩如生,有霸王龙、剑龙、翼龙,恐龙的骨架模型都活灵活现。这些折纸作品出自年仅13岁的郑智仁之手。在现场,他还开起了“手工课堂”,带着现场的小观众们一起学习折纸。“要了解动物的骨架结构,才能折得相似。”郑智仁有板有眼地说。

和他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来自复旦附中的同学们。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沈韵歆正在分发鸟类保护的宣传单。从进入复旦附中起,她就报名参加了生物多样性的选修课,这次的选修课被带到了自博馆。

沈韵歆初中时就喜欢来博物馆,她觉得生物很神奇。“像人体里那么小的细胞里面竟然会发生那么多很复杂的反应,可能我一生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觉得学习这门课就是对自己更好的了解,是对世界更好的了解。”

 首次公开招募公益伙伴共同打造科普嘉年华 

据了解,作为上海市首批5所自然博物馆学校之一的复旦附中参与的是“博物教育+”板块,师生们基于校内博物空间藏品及社团拓展活动,联动自博馆展陈资源,首次来到馆内进行现场的科学诠释,呼吁观众共同保护鸟类。

这也是今年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的特别之处——通过公开招募“自然演绎”“自然艺匠”和“博物教育+”三类公益共创伙伴共同为观众打造优质的科普嘉年华,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馆方与社会合作的博物馆之夜运营模式。

据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副主任唐先华介绍,今年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首次以“共创伙伴”的形式来举办,旨在通过集合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科普嘉年华。“当初发出招募令的时候 ,有40多家社会机构,与自然教育、自然科学有关的社会公益机构来报名。最后我们经过筛选,10家共创伙伴今晚在这里带着他们的节目、活动,在我们自然博物馆开展。”

当晚,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声光电交相辉映,馆方还为观众准备了四维影院、非洲大草原多媒体秀以及自然史诗多媒体秀等视听活动。馆方“螺说”频道特别推出“舌尖上的古生物”特别活动,在咖啡杯中复刻古生物,通过现场展示古生物拉花秀配合科普解说、科普视频展演、寒武纪乐园手造活动,将科普融入休闲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