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这一届年轻人,真正读懂了“粒粒皆辛苦”
2021-05-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在遥远非洲有一个岛国,名叫马达加斯加。这个国家刚刚发行了一套新的纸币,其中最大面值的纸币上印着一株杂交水稻。纸币背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们之所以选择印上杂交水稻,是因为在这个国家,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

饥饿中的孩子似乎总是相似的,他们细细的脖颈撑着大大的脑袋,纤弱的四肢像树枝般枯瘦,而肚子却因为积水而鼓胀起来。而杂交水稻的出现,让这个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让这些孩子第一次吃饱了饭。

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有饭吃。

这两天,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哀悼“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袁老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24日上午10:00,袁老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在遗体送别仪式的直播画面中,现场百分之九十都是年轻人。他们有的是面庞稚嫩的高校学生,有的是一身正装的商务人士,有的甚至拖家带口,千里迢迢来到湖南,专程送别袁老。一位吊唁者说,自己仅是进入铭德厅就用了2个小时。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粮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敬。如何突破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农民们并不清楚,但他们明白的是,只要用了高产的种子勤恳种地,生活就不会有太大波折。

还记得11年前,第一次来到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当我慢慢跟着人流,慢慢向前移动,骤然出现在视线里的,是闪闪发光的金色稻田——那是培育在三楼的超级水稻。它们枝条舒展,颗粒饱满,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所有人都在惊叹,所有人都在赞美。这也成了我印象最深的世博记忆。

这种如今可以称之为“中国式浪漫”的设计击中了还是中学生的我。11年后的今天,三束带着泥土的水稻,依然瞬间打破了每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为什么一位91岁的老人,能成为年轻人憧憬追随的偶像?有人把这样的悼词贴在了花篮上:“这世上没有神仙,也无需立庙。因为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经常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大饥荒年代,生于安逸,对粮食的匮乏没有切肤之痛,然而一幅幅晒出的“光盘照”,一张张为袁老悲恸敬挽的脸庞……那些自发的悼念追思之情,让人感慨,年轻人读懂了国之大者,读懂了侠之大者,读懂了“粒粒皆辛苦”最质朴的涵义。

回望袁老的一生,有个细节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烈日下稻田中的身影。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坚信“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认为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真实的世界不会有那么多不朽传奇的故事。正是在水稻试验田披星戴月、百折不挠,辛辛苦苦劳作、研究数十载,才有了这沉甸甸的分量。科学巨擘陨落,但留下来的精神力量,足以照耀青年人未来的路。送出手中的菊花,传递心中的哀思,抬起头来,跟随袁老的脚步,脚踏实地继续上路吧。

我们在大地上耕耘,我们在太空中探索,我们低头研究数理定律,我们抬头建造国之重器,我们捍卫生命安全,我们守护国家尊严……只要脚踏实地,我们终能收获未来。

你们看,五月底小满已至,田里夏熟作物虽然还未成熟,但已然籽粒饱满。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