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流量“超载”!申城部分网红地标“人挤人”,亟待更合适的引导和管理
武康大楼前密集打卡的人流,一些人甚至推着拉杆箱而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网红,原本是指通过互联网媒介发酵,让原来那些不为人知,藏于“深闺”的人或事物被大众广泛关注,迎来潮水般的流量。然而,互联网时代,成也萧何败萧何。我们热爱“网红”,它给了公众打卡分享的热度和话题,给了商家流量变现,获得经济价值和口碑效应的媒介。可是,过载的流量也让它出现了很多现实意义上的困扰,不禁让人追问:这个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网红?
/ 愁 /
网红马路几乎被“捧杀”
前阵子,一个扎着粉色蝴蝶结的阳台火了。这是武康路129号,一个位于二楼的阳台。之所以被围观,还有一个原因,武康路是上海一条最为著名的“网红马路”,因为邬达克的著名建筑武康大楼而闻名于世,不但吸引了众多本地年轻人,也包括外地游客的探访打卡。
作为上海著名的历史保护建筑,武康大楼拥有丰富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渊源,被一众追捧尚能理解。可是,位于武康路129号的这个蝴蝶结阳台的火爆,就略发有点“无厘头”了。一个80岁老奶奶的自家住宅成为“网红景区”,每天迎来超过千名游客打卡,甚至很多人只是为了围观老奶奶,并以看到老奶奶本人而兴奋异常。而让当事人老奶奶不堪其扰,最后不得不由家人接走,避避“风头”。该事件的发酵不得不让人批评围观者的过分盲目。
网红街区在这类居民和游客需求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应对?也给城市管理提出新的命题。人们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案:比如,街区可以更多引导居民参与街区治理,形成主客共享的和谐社区。同时,在一些街区过度商业化对居民生活造成打扰时,可考虑街区的网红咖啡店、餐饮店对居民不定期发放餐饮券,来增加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而网红街区不但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困扰,也给相应的配套服务、甚至游客体验带来一些“隐忧”。日前,非节假日的繁忙时段,记者在武康大楼附近看到,路口正对建筑,市口最好的一家轻食餐厅,已经络绎不绝挤满了游客。因为长期超负荷的接待量,收拾餐桌的工作量变大,也让相应服务配套有点不堪重负。如此一来,游客面对“拥挤”,体验度也会有所下降。据悉,在今年五一假期,这家餐厅以及武康大楼里的知名咖啡馆、网红冰淇淋店,用餐排队时长都在3小时以上。
“熊爪咖啡”引来众多打卡者。
/ 喜 /
应时应景红色地标关注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有着丰富且富有红色资源。今年时逢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上海的各大红色场馆也陆续迎来了大客流。
日前,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两处红色地标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数2万余人次。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在五四青年节当天迎来参观人次1390人,五一假期共接待参观人次4190人。
记者欣喜地发现,红色地标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教育意义,让当代的年轻人愿意跟随红色足迹,探访城市变迁。
今年数十条覆盖全上海的红色文化微旅行线路,串联起众多红色地标,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情怀,日渐形成了新的具有超高流量热度的红色文化打卡点。红色资源集聚地、衡复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成为上海具有底蕴、具有韵味、具有诗意的文化街区,红色遗迹遗存也已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红色文化地标。
[思考]
稀缺资源 流量过载 期待破题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何根祥一直关注“文教旅体”的融合创新,赋能产城融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被圈内戏称“文创圈路由器”。他倒是坚持认为,“网红”可以从更积极的一面去看待。人们之所以会对“网红地标”趋之如骛,说明当下有文化内涵的“网红地标”还是太少,目前体量还无法满足大众对文化消费的深层需求。
“你看,现在文艺书店层出不穷,大家就不太会为某一个书店过分‘扎堆’,流量也会被平缓分流。”有意思的是,在上海,这种对知名文化地标的追捧更胜一筹。热度是好事,流量也具有积极正向意义。但是冷静思考也会发现当下扎堆式的地标打卡,参与者的心智并不成熟,有时甚至出现盲目跟风的状态。这种“不成熟”不能说是不好,但这种跟风依然会过多停留于表面,地标打卡更有点“到此一游”的性质。
过热背后,在网红街区、地标相关管理以及用户体验和感受上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更需要管理者或网红地标的承办方思考一下能如何有效疏导人流,这恰恰也给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
安藤忠雄展势潮之下的人流。
[追问]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红?
社交媒介时代,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现象级的网红地标“破圈”,走入普通公众的视野。然而,流量过载的弊端也在凸显。一些过载的流量和名不副实,也让很多“网红”变成了“网黑”。就此,何根祥认为,尚且不必矫枉过正,网红应该是一个中性偏褒义的词汇,只要是具有正向积极意义的都是“好网红”,这个时代我们呼唤更多货真价实的“真网红”。
作为文创领域从业者,他说,我们会深究网红背后的价值体系,具有文化内涵,同时又兼具流量创新玩法的案例,不失为一种好的网红业态。年轻人的朋友圈不再只是聚焦吃喝玩乐,而是一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这是非常好的正向循环。作为上海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需要更多能引爆流量兼具文化影响力的所谓“网红地标”,这是符合年轻人社交属性、文化属性、传播属性的创意生态。
什么叫做网红?它是一段时间忽然形成爆发式的流量。网红地标只属于年轻人吗? 其实,不尽然,像光明邨这种老字号,常年聚集着大量老年拥趸,大排长龙。何根祥认为,这是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和客户忠诚度决定了它们成为老年人心目中的“网红”品牌。老年人同样在排队过程中,聊聊家常,进行他们的社交,其实,和年轻人追捧网红地标的路径是相一致的。
当然,碎片化的媒介分享方式,势必带来一些杂音,有些为了博眼球,博出位的地标,却没有太多的文化附加值,这些大多是个案,不代表普遍性。
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的博物馆、艺术馆都成为热门打卡地标?一些新的街区、商业地标中,一定会引入书店、文化展览来集聚流量?这是大众对文化消费日渐增强的深层需求,凸显了文化的含金量。随着大众审美和文化诉求的提升,好的文化地标自然迎来大浪淘沙,因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