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模型铸就大情怀!这群95后、00后搭建了“可触摸”的党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先测绘,再按比例缩小,用雪弗板、瓦楞纸、U胶、刻刀、钢尺、3D打印、拼接等工序,就像是变魔术一样,一座座倾注心血的红色建筑模型,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一群95后、00后们亲手搭建下,变得栩栩如生。相伴而生的是,“可触摸”的党史,真正入脑入心。
依托《建筑设计》课程,这十余个红色建筑模型,将在下个月学校的一次“初心之地——上海红色模型(作品)展”上正式揭开面纱,用初心重温历史印记,以红色模型展现党波澜壮阔的征途。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就此先期探营“搭建工坊”,直击青年学子们是如何在小模型的世界下铸就大情怀的。
逼真!仿佛坠入红色建筑的微缩世界
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样的红色历史场馆,有毛泽东故居这样的革命志士故居,有升起黄浦江畔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海关钟楼,有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10余件精致的建筑模型在学生们的巧手中立了起来。
建筑窗户、屋顶、墙面,还有冉冉升起的国旗,以及透过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的建筑内部小细节,无不衬托出建筑模型的精致可人、惟妙惟肖,令人仿佛坠入红色建筑的微缩世界。
毛泽东旧居建筑模型的设计者之一是风景园林专业研二学生蔡华乔,她在模型一侧贴了两个二维码,扫码即可看到建筑3D模型以及VR全真展示。一个不偏不倚、经过反复测距后确定的位置, 蔡华乔为此标注了“最佳摄影点”字样,“只要在这个点位用手机拍摄,就能把最精华的细节和全景完美结合呈现。多适合发个朋友圈啊!”蔡华乔对自己的作品充满骄傲和自信。
学史!引导学生发掘建筑中的党史元素
每一栋带着红色印记的历史建筑,它的背后都闪烁着一段或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或感人至深的过往;每一栋历史建筑,也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觉醒与一路走来的光辉。
制作模型,可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技能,学生制作工程中,专业课老师会在一旁予以指导,让历史建筑模型更加鲜活,更引导学生发掘建筑中的党史元素。
指导老师陈飞说,在这次选择建筑的时候,将眼光放置于上海这100年来城市发展,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整个上海的建设史,实际上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历史,因此,建筑折射的也是100年来整个城市的发展史。这种厚重感,就势必要求学生们走入场馆,将用心了解历史摆在首位。
果不其然,为了制作模型,许多同学不止三次走访同一个红色场所,查阅文献资料,看纪录片,这样的立体化学习方式让各自都加深对党史的认知和了解。
感悟!只有走心才能让模型有“生命”
建筑学专业大三学生叶臻猷所在小组选定的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大家是怀着无比敬畏之心,对红色建筑进行刻画、制作直到组装。随着模型完成,大家更理解此次主题模型展的意义,既发挥出专业能力与特色,同时更加靠近党,更加靠近祖国!”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网络上没有公开的数字模型资料,这一组的同学在实地考察和现场测绘数据之外,还动用了无人机拍摄建筑实景。为了让模型更真切,让历史更鲜活,同学们在中共四大纪念馆的模型制作中采用了最传统的手绘技术,在建筑模型上绘出青瓦墙面、红瓦屋顶、党旗国旗,每一寸细节,展现的是同学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党的敬爱。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禁感慨在国家安危面前,先烈们舍身取义,牺牲自己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多了解多学习这些红色历史,铭记历史,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勤奋学习,热爱国家热爱党。”参与制作的学生薛沈慧说道。
“通过沉浸式的专业实践,我们真实‘触摸’到党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通过有温度的作品,我们真情述说着对党的深情和作为青年一代的赤子初心。”蔡华乔深情告白。
蔡华乔在和同学王竹男一起做模型期间,背景曲始终放着英雄赞歌,追忆先辈为了国家命运而奋斗不止的场景,“我们为现在所有的幸福和平生活,对党充满感激。”
彩蛋!最大的一座建筑模型,属于“上应芯”
在这次模型中,还有一个堪称“彩蛋”的超大模型建筑。这是城建学院90后辅导员沈睿带领00后团队走进校史馆,翻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建筑的画卷,挖掘学校六十余载风雨兼程砥砺时光后的走心之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成,整个校区以32号教学主楼和中心广场旗杆为坐标,布置其他教学建筑,从而形成中轴对称以彰显强烈的秩序感,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建筑的典型;同时和大礼堂、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多栋历史建筑共同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群,飞檐红砖,中西合璧,独具匠心。
此次作品为徐汇校区中轴线的模型制作,包括32号教学主楼、34号教学楼、行政楼、保安室以及周边环境等。大家感到,将高校历史建筑研究与建筑模型制作、沉浸式互动展示相结合,在实践中也感受到高校建筑设计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模型采用智慧化控制,小到每一个路灯,大到国旗升降,将校园万物集于7寸屏幕之内,每一块控制板皆是上应制造,这也被大家誉为‘上应芯’。”沈睿骄傲地说,连200多棵校园特色景观树都是团队亲手制作,3D打印、模型搭建、电路设计与制作、校园景观构建,大家全包了!
对话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建学院党委书记朱柳娟
小模型铸就大情怀
记者:这次的模型展主题和2021这个年份特别相配,是怎么想到的?
朱柳娟: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配合年度重大纪念日、学校中心工作等时间节点,每年举办红色模型(作品)展,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师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狠下功夫,将传统课堂概念进行合理延伸,在模型制作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有机地融入政治意识、职业情怀等,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也以“展览”带动“创作”,以“创作”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鲜明的“党建+专业”发展特色。
记者:在您的眼中,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是否真的入脑入心?
朱柳娟:学生们制作模型前,必须去深度了解历史,继而触及内心,可以说是在小模型的推动下铸就起一份份大情怀。我想,这也是党建工作与教学实践工作巧妙融合,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引导青年大学生真正了解专业内涵,也用心追寻红色记忆,了解红色建筑的建筑过程,修缮工艺和工匠故事,更深切感悟匠心承载初心的精神担当,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