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艺术家和孩子们以一场特别演出致敬宋庆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63年前,正是在上海展览中心,宋庆龄发表了《永远和党在一起》的重要讲话。值此建党百年、宋庆龄入党40周年之际,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携手中华诗词学会共同举办的“不尽的赞美——纪念宋庆龄·奋斗新时代”诗词创作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发布暨纪念演出,于昨天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这一“故地”举行。
中小学生们和敬一丹等同台演出
不尽的赞美,永恒的思念。吴斐儿、赵静、敬一丹、姚喜双等来自京沪两地的10余位艺术家、沪上数家艺术团体及百余位中小学生倾情演绎,深切缅怀宋庆龄同志的丰功伟绩,向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致敬。
在演出诵读环节,除了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宋庆龄颂》《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外,《追寻》《海棠新放春又回》等本次诗词创作征集活动获奖诗篇,以朴实的语言,彰显着宋庆龄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女性的家国情怀和卓越风采;《江南》《良宵》等以乐舞形式将宋庆龄身上的江南文化特质娓娓呈现;《我们的宋妈妈》《红莲颂》《小先生》等纪念曲目首度同台演出,表达了各行各业对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永恒思念。
情景剧《孩子们,好啊》将观众带入伟人对少年儿童寄予殷切希望的意境中,并将演出推向高潮。宋庆龄一直致力于谋划妇女儿童事业的开创性建设。她把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殷切期望,浓缩在197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写给孩子们的话中。《孩子们,好啊》,此次就是由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和敬一丹共同带来。
带队老师莫彬告诉记者,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伟大革命先辈勇于奉献的精神,学生们在排演之前还参观了宋庆龄纪念馆,阅读《宋庆龄自传》等书籍,课余花了大量的时间排练节目,虽然排练的过程很辛苦,但孩子们都非常认真投入。
“通过本次演出,学生们对宋庆龄精神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也将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卓然独立,胜而越己。”莫彬说道。
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三年级的可乐同学也参加了这次演出。为了演好10分钟的节目,她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了宋庆龄陵园,阅读宋庆龄奶奶的故事,了解了宋庆龄奶奶如何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历程,她也知道了自己必须从小确立目标,认真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一台演出,也是大家重温宋庆龄同志许多重要记忆的串联。1949年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之际,宋庆龄同志亲自撰写了《向中国共产党致敬》的祝词,热烈欢呼人民的胜利已在眼前。全篇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却饱含着宋庆龄对中国共产党深厚真挚的情感,凝聚着她毕生信仰和奋斗多年沉淀的力量。
当天,开国大典的播音员齐越老师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原院长、著名朗诵家姚喜双教授以《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北上的信件》《向中国共产党致敬》等经典篇目的诵读,带领大家重温那激动人心的过往。
“共享共建”数字史料
除了现场观摩,近30万名观众也在线上感受艺术家声音力量。演出现场公布了“不尽的赞美——纪念宋庆龄·奋斗新时代”诗词创作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名单。本次征集活动自今年年初启动,共吸引了全国21万名诗词爱好者关注,收到投稿近千篇。经过专家组盲评,最终评选出128篇优秀作品。
据了解,此次演出,不仅有朗诵名家、艺术家,还有百余位中小学生。这也应和了宋庆龄对孩童的爱护和关爱。40年前的六一前夕,宋庆龄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愿小树苗健康成长》一文,表达对少年儿童殷切的关爱与期盼。
就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数字史料的“共享共建”,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图书馆、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家单位历时一年合作建设的“宋庆龄文献数据中心”(http://www.sclrd.net.cn)5月28日正式上线试运行。
宋庆龄文献数据中心以宋庆龄著作、函电、题词、档案、报刊、忆述、研究论著七个文献类别为主,叠加宋庆龄图片和音视频,一期建设完成宋庆龄文献数据中心框架结构初步搭建,注入宋庆龄已有研究成果文献数据1284种共11442条,将建设一个具有开放性、学术性、导向性的宋庆龄文献数据中心。
昨天,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也为纪念宋庆龄逝世40周年,延续“鲜花代门票”的传统纪念方式,共同缅怀这位伟人。
之后,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还将以不同的纪念形式展示和宣传宋庆龄同志“永远和党在一起”的坚定信念和“为新中国奋斗”的瑰丽人生,激励新时代的奋斗者们继承伟人事业、弘扬伟人精神。三集文献纪录片《同心——永远和党在一起》已对外发布宣传短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