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纪念馆今天正式开馆!党的创建史领域红色文物史无前例集结展示
2021-06-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剑平 施培琦/图、视频 杨诚/剪辑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今天正式开馆。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中共一大会址得到全面修缮的同时,保留原有石库门建筑风格的新馆顺利落成。中共一大会址与新建展馆隔街相望、交相辉映。“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主题展览同期开幕。

“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开展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项目之一,中共一大纪念馆于2019年8月,中共一大会址于2020年11月闭馆修缮。中共一大纪念馆由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其中新建展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报告厅、观众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作为赓续精神血脉的红色地标,这一备受瞩目的“新馆”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布置“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该展览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共分为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7个板块,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聚焦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实践。

一走进纪念馆大门,前厅正面照壁和两侧墙面上,结合展览主题设计的三组大型陶板装饰浮雕映入眼帘。左侧画面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右侧画面为巍峨雄壮的万里长城,中间则是“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征程。

序厅中央以中共一大会址标志性石库门建筑为主雕塑,13位代表错落有致、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出征,走向全国执政。主雕两旁石墙上,镌刻着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展览的第一部分用大量史实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

展陈充分吸纳学术界中共创建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运用高大、敞亮的全新展示空间,聚焦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成立、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进程,生动讲述建党故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深入细致,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探寻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领导力量的历史密码,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建党百年,汲取力量,继续奋进。

党的创建史领域的红色文物史无前例集结展示

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从序厅起,展陈共精心设计30余处重点展项、20多项多媒体声像,综合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等多种展示手段,设计过渡性色彩格调,突出红色主基调,体现庄严神圣的效果氛围,突出“党的诞生地”主题。

相比原来的基本陈列,如今,在主题内容、文物运用、空间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跨越式提升。

此次展览系统梳理馆藏文物,从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挑细选612件文物展品,比老的基本陈列117件大大扩容。

邓世昌的发晶书章

加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展品总量由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照片、珍贵文物被展示出来,如第一部分采用4.7米大型通柜,展示了大量近代精品文物。

在“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第二至第四部分,在党的创建史领域的红色文物,更可称之为一次史无前例的集结展示——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会议及代表,乃至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建党前后的珍贵文献、照片、实物,甚至不少平日难得一见的小众红色文物,都一一被挖掘展示出来。

李白烈士修理电台的工具

如20世纪30年代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独秀文存》、李大钊1920年的签名照、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守常文集》《共产党》月刊创刊号、李汉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曹靖华穿过的中山装、汪寿华使用过的线毯。还有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给共产国际汇报中列举的12种马克思全书、康米尼斯特全书、列宁全书,除了第一种该版《共产党宣言》,国内至今都未曾见到外,此次其余11种全部转出,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一级文物,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献。

此次配合展览内容,还从馆藏文物中挖掘出20多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进行展示,如周恩来题字的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地图、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中共地下情报通信领域的革命烈士李白使用工具,中共地下情报通信领域的革命烈士秦鸿钧使用的收发报机等,可谓文物亮点频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剑平 施培琦/图、视频 杨诚/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