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个方案中脱颖而出,中共一大纪念馆主入口立面设计如何而来?
2021-06-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 人物简介 ▼

肖申君 华建集团中共一大项目设计师、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总建筑师


作为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总包设计团队,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主要负责了包括建筑、室内、景观及太平桥公园绿地升级改造等设计工作。设计团队为了尊重原有城市街道风貌和尺度,采用街区还原式手法,通过立面设计,使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整体风貌保持一致,坚持“呼应中共一大会址、融入城市风貌”的设计原则。

参与四年精心打磨,华建集团中共一大项目设计师肖申君最大的感受都凝练在了“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当中:“从设计到施工,包括整个项目管理,我们遇到了疫情,材料供应也碰到了问题,施工现场又出现了施工管线等现场难题,核心城区管理难度很高,整个过程中不单单是设计团队,也包括建筑团队,大家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最终完成了一项创举。它不单单是图纸上的成就,更是所有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处细节打磨,都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记者了解到,单一个纪念馆主入口立面方案,就历经17稿调整,最终呈现了现在大气庄重的新馆主入口。肖申君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诉说了许多关于“匠心”的小插曲。

 == 亮点解读 == 

在不同需求中寻求平衡点

肖申君说,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周边建筑为石库门建筑,原有功能为民居住宅,建筑层高低跨度小,室内空间尺度近人。中共一大纪念馆在体量与外形上需要融入周边石库门建筑,但是其功能为现代展览馆,新馆室内空间高大宽敞,现代简约。新展馆大尺度空间与旧民居小尺度空间存在差异,给新馆立面设计带来了难度。新馆入口的尺度问题在设计中尤为突出。为了满足大客流人群集散的功能要求,新馆入口门洞的设计为高4米、宽13米,远远大于周边石库门建筑的门洞尺寸。

在初版方案中,纪念馆入口造型选用简洁的方形石材门框,内嵌玻璃门扇。在方案深化会议中,设计团队与专家讨论认为立面形式缺乏石库门建筑细节、与周边建筑风格不协调、缺少拍照标志打卡点等问题。

为了协调功能差异带来的问题,设计团队重新对基地周边以及上海市区内的诸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进行调研。用类型学方法对建筑门头的装饰语言进行分析,归纳出海派建筑门头装饰的若干要素。

而关于多轮立面的深化方案,具体有三种立面方案:一开间、三开间以及五开间方案。

一开间方案:整个大门现代简洁、完整统一。内外空间相呼应,能体现中共一大纪念馆实际进入后的空间。相对于新馆总体正立面,大门的开间与高度比例合适,但相对于周边建筑,入口显得过于高大。

三开间方案:通过立柱将整个大门分为三个空间,符合左门进馆、右门出馆、中门做礼仪出入口的功能要求。同时门头立柱结合石库门元素进行设计,虽然整体尺度较高,但细部仍能凸显传统装饰细节。

五开间方案:门头采用红砖拼花装饰,与周边石库门建筑相呼应。大门对称布局,大气庄重,中高两低。中间较高的三个开间为展馆的实际出入口,较高开间上方题馆名,高度与新馆总体立面及室内空间高度相适宜。两侧较低的辅开间为金属艺术装饰,辅开间的线脚高度及宽度与周边建筑呼应。黑色铸铁装饰以图形抽象的方式,展现上海过去和未来“两个百年”的城市故事,未来将成为游客拍照合影的标志性打卡点。

最终,新馆入口立面确定了五开间的设计方案。多开间组合的立面形式,能够消减高大建筑体量带来的压迫感。门头装饰的细部线脚延续了周边建筑的红砖线条,保持了兴业路街道两侧建筑立面的连贯性,达到与周边环境新旧交融、和谐统一的设计效果。

保留上海印象的“第五外立面”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就像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是留给人们记忆深刻的印象,然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屋顶对于城市建设却是尚待发掘的“宝地”。

肖申君告诉记者,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处的区位环境十分特殊,周边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最代表上海特色的老式里弄,设计团队还充分发掘了第五立面的设计,既保留了上海印象,又通过屋面来解决现代建筑功能的设备安放问题。

第一步:适宜的屋面尺度

项目紧邻历史风貌保护区,坡屋面的设计尺度遵循街区原貌,采用“街区还原式”的设计手法,在新老混搭、和谐相处中,展示建党初期的历史风貌。在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打通太平湖城市轴线,对周边街区风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建筑尺度以大化小,以整化零,分散式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场景,与原来的石库门街区风貌保持一致。

第二步:统一的屋面材料

通过吸取传统材料的建造经验,大胆地进行建筑屋面的构造创新,用传统材料实现天窗设计,通过对苏州、安徽、宜兴三地的若干砖窑及材料厂家的实地考察,反复比选屋面瓦材、地砖、山花的材质和颜色,并进行多次校对后,确定最终用材,使整个屋面色彩和谐,材质统一。

第三步:合理的平台空间

预先将平屋面穿插设置在各个坡屋面之间,作为设备平台的预留场地。后期各专业设备介入后,有充分的空间布置屋面设备,同时设计有遮挡网架,在不影响设备运转使用的同时,无论从地面或是高处观察建筑,都不会看到明显外露的设备管线。遮挡网架沿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路过的行人不会觉察附近有大型设备正在运行。

第四步:隐秘的配套建筑

根据新建建筑的消防及后勤的需要,项目团队必须在地面设置三处疏散楼梯及附属用房,为了让这些配套建筑尽量减小体积,所以隐秘在景观绿化中。通过缩减楼梯间的体量,特意设计了坡屋面,屋面放置易于维护的种植绿盘,绿色屋面使整个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屋顶空间的利用与开拓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思路与方法,依据项目特定的城市空间与当地的气候条件,设计团队营造出屋顶空间的多种用途。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第五立面已经成为了外部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肖申君补充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