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考察学生哪些能力?来看语文老师的解析
2021-06-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今天上午,随着首场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也新鲜出炉。这个高考作文题目好写吗?重点考察学生哪些能力?来看看语文老师的解析。

“今年上海的作文题目出得蛮好的!一是从学生审题方面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没有怪、偏、难的地方;二是题目有一定的开放度,‘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意味着可以去反驳,但反驳起来难度比较高。”复旦附中学语文教师王召强分析说,这个题目比较适合对“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一部分进行辩证分析,“最好主体的思路顺着这句话来写,谈一谈事物的价值为什么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比如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历久而弥新的价值。”

王召强认为,这个题目在写作时最好把“事物”具体化为一些形象的、具体的事例,比如三星堆以及历史上先是被埋没经过历史淘洗又展现价值的墨家思想等,都是可以用的素材。“这里面也可以展开反面论证,那些短平快的事物反而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逝的,可以结合近几年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些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事物来写。由此提出,那些更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事物更值得我们去追寻。”

复旦附中高级语文教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王希明认为,高考语文归根结底是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历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都倾向于出哲理思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直接关联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一条,让考生的思维水平高低呈现在一篇文章中。“今年的题目延续了这一传统。”

王希明说,今年的题目与2019年的看上去很像,似乎又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老生常谈的题目。“其实不然,这个题目并不寻常。”他表示,好的作文题应该给出一定的限制,不能写什么都行。这种限制,往往通过附加要求的形式来实现。今年题目附加性的要求是“时间的沉淀”,如果脱离这个来写“认识事物”,就有可能出现套题的情况。思辨应该在“时间的沉淀”与“认识事物的价值”之间展开。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这里还要清楚‘事物的价值’与‘认识事物的价值’是两回事,重点在‘认识’。”

在王希明看来,好的作文题不能束缚考生,让他们只有一个角度可写。而今年的题目首先是讨论式的,“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意味着反向的意见。这就从大的方向上,给了考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自由。他表示,今年的题目要想写好其实有难度。因为“时间沉淀”与“认识事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很明显,仔细斟酌才发现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如果没有深入挖掘,就容易浮于表层,泛泛而谈。“所以这是个看似寻常实则奇崛的题目。”

“从应试的角度,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启示我们,一心刷题是没有出路的,应试八股是靠不住的。因为真正的思维训练只有在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提升。从树人的角度,历年的高考作文启示我们:未来虽不能预测,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只要记住最重要的事,勇于认识,谨慎评价,经过一定的时间沉淀,我们就能抓住心灵中的微光,走出沙漠。”王希明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