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学校科研的创新成果带上更大的舞台?看上海这些高校的!
2021-06-07 青年

摄图网/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在家就能够把脉的检测手环,可以配置消毒液的拖把,同时满足饮食、喝水、排尿等功能的防护服……这是近日“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暨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专场”活动上的“创想”。如何将学校科研的创新成果带上更大的舞台,是高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周末两天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全国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高校校长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200余项创想需求与成果现场发布对接 

这场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举办的挑战赛,来自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组成的一支团队,将中医脉诊与智慧新技术结合了起来,推出了一款中医脉象信息采集手环。“我们把生物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运用到了中医中,帮助中医用系统的方法来采集脉象,而且还可以做到可视化。”

团队负责人宋智超告诉记者。他们发现,传统的诊脉方式单一,诊断结果主观性强,一些脉象采集设备体积大,又是单路脉诊信息采集,采样点也少。“我们的产品采样点增加了很多,不仅更准确,而且通过智能化手段做成了便捷的手环,很方便随身携带,随时监测。到医院去也可以通过这种波段图的可视化帮助中医诊断。”宋智超对自己的这个项目很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这次与宋智超一样,带着自己团队的创新项目来到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的还有不少年轻人,来自临床医生、高校、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的156项创新需求、44项解决方案与创新成果在这场活动上发布,10余项创新成果进行了现场路演。需求类别涵盖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10个类别。需求现场发布后,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让供需双方顺利“衔接”,这也是本次浦江创新论坛首次举办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最大的目的。

“上海理工大学与医工行业是有深厚渊源的。我们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是从全国唯一一所专门独立设置的医疗器械高等学校发展而来,在医疗器械领域拥有突出的科研优势与深厚的行业基础。”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表示,期望通过这样的专场活动,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加强与本市产业对接、合作和转化,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更大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希望大家能够满载而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在现场这样说道。他表示,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了迅猛发展,2020年本市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了219亿元。而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举办的创新挑战赛专场,是个更开放的平台,也是一个汇聚各方资源成果和技术服务转化要素的聚宝盆。“我们会继续做好桥梁。”他表示,上海市科委将持续与社会机构形成合力,搭建平台,深度挖掘和服务企业创新需求,激发高校院所创新动力,同时也提升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各大高校纷纷聚焦科学创新与成果转换 

而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全国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端论坛”上,百余知名高校校长、科研院长等更是聚焦“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这一主题,纵论高校科技创新使命、科研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

“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同提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已是全球最大的设计产业集聚地,我们的优势学科实现知识溢出,形成了集聚效应,2020年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近500亿元。”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在会上分享了同济在高质量成果转化应用上的一些经验。

据其介绍,同济大学还建立了国家科技园,设有5个园区,每个园区产业发展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打造产业集聚特色科技园区。比如杨浦分园以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设计为主打,普陀分园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生物医药,虹口分园主打生态环保、绿色能源和新材料,嘉定分园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还有个孵化器基地则注重创意设计、孵化等。园区共注册企业2300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17家。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表示,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

同济近年来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探索面向世界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同时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而学校的优质科技成果最关键的还是转换。“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创建就是一种示范性知识产权的生态圈的探索,开创了知识艺术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典型模式。同时学校还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网络体系,在长三角、珠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重点区域布局,建立了11个校地研究院,18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和大型企业建立了百余个校企联合的研发平台,助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科学研究能力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欠缺,是我们国家当前很多领域被抢投资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坚持问题导向,在鼓励广大科技科研人员探索原创的同时,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实际问题上,聚焦需求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则表示,近年来上海交大也在科技创新上强调对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则在探索通过两年的专项改革试点,形成成熟定型、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合作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