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鳌:通过改革,通过制度创新,让大家在中国做生意变得简单、高效、自由
2021-06-17 上海

 编者按:

6月17日,在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上,5位讲述者分享了他们与上海共发展、同进步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及无数个同样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鲜活案例,充分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分享,也使与会外国使节更加全面、深刻、客观地认识上海、认识中国,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了解。

郑海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

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在研究谋划改革方案的时候,我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研究“负面清单”,这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以前,外资进入中国无一例外都要进行事前审批,而采用负面清单规则以后,在清单以外的领域,境外投资者将和境内投资者一样享受同等待遇。8年来,我们持续放宽外资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最早的190条缩减到目前的30条,超过1.2万家外资企业在区内设立。同时,这一重大改革还从上海的先行试点写入了中国的《外商投资法》。

还记得12年前,我在法国做访问学者,一个朋友发来很长的化妆品购物清单。我感到非常不解,中国是贸易大国,上海是时尚之都,国内买不到吗。她告诉我,这些是新款,国内还没上市。直到我开始研究全球化妆品进口审批制度,发现我们过去引进一款化妆品,需要5个月时间。也就是说欧美流行了半年的东西,国内刚上市。我一下就明白那位女士的心情。所以我们推出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备案制,把5个月审批压缩到5天甚至更短。结果怎样?改革当年中国市场就和全球同步了,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甚至把上海和中国作为新品发布地。可见改革不光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也带动国际市场的风向。

我们还做了很多创新,比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改革。放在过去,药品研发和生产是不能分离的。一个专利研发了十年,终于可以上市了,企业却因为没钱投资建厂,不得不把专利卖掉。后来,国家调整了相关法律法规,现在你研发出药品就可以委托有资质的药厂进行生产。这项改革使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让大家各展所长,分享中国的大市场。拥有136年历史的的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正是得益于这个制度,近年来在上海的业务持续快速增长。

我们不仅对外资不断敞开大门,对境外人才更是张开双臂。浦东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这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高管,有一些年纪已超过了60岁。几年前,有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的高管准备把海外总部业务整合到中国,却发现自己要失业了。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原先的规定,超过60岁的外籍人士,是拿不到就业许可证的。我们通过改革,率先放宽了对境外人才通行和工作的准入限制,现在越来越多的境外人才在上海投资兴业、创新创业。

这就是我的工作,就好比一只啄木鸟,主动去寻找发现那些可能制约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的制度和规则,然后通过改革,通过制度创新,让大家在中国做生意变得简单、高效、自由。

通过改革,让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改革推动者始终不懈的追求。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