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城市大脑”调度120,35位“小姐姐”的工作是争分夺秒
2021-06-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急救半径从4.14公里缩短到3.34公里,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13.6分钟缩短至12分钟以内。浦东120调度指挥中心35位平均年龄30岁的“娘子军”争分夺秒坚守高质量急救第一线。6月17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直击“城市大脑”调度120。

 每天受理约1200个120求助电话 

只见不大的指挥中心里,紧凑地摆放着一排排“调度受理席位”,8名调度员正在紧张地接听120求助电话,她们的“标配”是:电话座机、耳麦、对讲机和3个电脑屏幕。3个电脑屏幕中,2个是受理台,1个是地图台——系统定位。

“有几个人受伤?一个是吗?地址是XX,对吗?请保持电话畅通。”此起彼伏的接线声中,一个110联动的单子过来了,调度员孙霜看了一下显示事故和车辆定位的地图屏幕,就近派了一辆救护车过去。

“像这种车祸的单子过来,我们先要询问几个人受伤,还要了解一下伤情,如果两个伤者都需要平躺,那就要派两辆救护车过去。”小孙去年刚入职,处理来电已经是驾轻就熟。

浦东120调度指挥中心白天8个人接线,晚上6个,每天要受理大约1200个来电,全区有100多辆救护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托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近年来,浦东的救护车从44辆增加至185辆,平均每3万人拥有1辆救护车,其中负压车29辆,占比15.67%。“这些救护车,基本可以满足所有的急救需求,但是康复出院用车就要排队了。”120调度指挥中心通讯科科长乔静燕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救护车会根据点位和病情,就近就急将病人送至二甲以上医院。

不要小看了接线工作,120调度指挥中心的每通电话背后都是一条生命,都有一个故事。

乔静燕接线的时候,曾经接到一个老人自己打120,电话没打完就没声音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定位系统,还好老人已经报出了家里的地址,小乔立刻联系了110,110和120同时出动,找到了老人家,破门而入……由于抢救及时,老人死里逃生,送来了锦旗。

眼下,35名120调度员大多都有医学背景,这有利于掌握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从120呼入接听开始,调度员有效沟通、精准识别、分层分类、优先派车。强化“胸闷、胸痛、昏迷、叫不醒、手脚不能动、大小便失禁、家中有异味”等敏感词的精准识别,依托平台智能技术匹配距离最近的救护车,调度员对患者需求分类分层后,对急危重患者优先派车。区医疗急救中心于2020年9月升级了调度信息化平台。

“我们现在的要求是快速出车,有3个‘一分钟’的时间限制:一分钟受理,一分钟派车,一分钟出车。因此,大家如果拨打120时,一定要开门见山,报出详细地址、患者现状和联系方式,并保持电话畅通。”小乔支招。

 调度员和急救医生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 

近年来,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业务量逐年增加。救护出车从2016年的13.3万次增加到2019年的15.8万次。2020年,救护出车达到19.19万次,救治并转送病人18.96万人次,同比增长21.48%和30.73%,平均每天出车524次。其中,防疫类出车3.44万次,占比17.93%。 

“我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缩短急救半径,加快响应速度,着力构建区域救治一体化的院前急救模式。”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主任盛继军介绍说,区医疗急救中心通过在全区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五大应急救治中心,做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同步启动,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的关口前移,推进急危重症区域救治一体化。

调度以受理派车为主,对一些简单的病情进行电话指导,医生接到调度指令后对病家电话“反叫”,询问病情及时做出指导。

像胸痛中心,就强化对患者院前救治途中电话指导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疑似心梗患者的急救指导。2020年胸闷胸痛患者院前指导数达到3301人次,院前电话远程指导率为82.9%。救护车与各大医院即时传送患者相关病史及12导联心电图,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卒中中心2020年疑似卒中患者院前电话指导次数4321人次,电话指导率为82.2%。

此外,区医疗急救中心在为救护车辆配置心电监护除颤仪、自动心肺复苏机、转运呼吸机的基础上,针对五大中心建设新增了骨髓枪、车载超声、血生化仪POCT(血肌钙、电解质8项、血气8项)、建立高级气道(电子喉镜和喉罩)等专项设备和器材。

今年6月1日起,还开通了962120非急救预约专线,优先派车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