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老上海摩登里的年轻人
2021-06-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近日,由王家卫执导,根据金宇澄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繁花》放出了预告片,让大家再次期待这次在他的镜头里又将呈现出一个怎样的上海。海派文化,永远是这座城市最富魅力的色彩之一,而老上海摩登更是有一种强大的魔力,让每一代年轻人都为之着迷,任凭斗转星移,日新月异,永不过时,永无止尽。这一届的年轻人,不光是在王家卫的镜头里,在金宇澄的小说里,在陈丹燕的散文里,在陆元敏的光影里寻找蛛丝马迹,回味海上经典,而且还在用自己的方式,谱写着新“老上海摩登”的故事与传奇。

  在建筑中,寻找海派密码  

周末的下午,如果你有漫步上海街头的习惯,那很有可能会偶遇一个高大帅气、穿着考究的大男生正带着一群人串街走巷,谈笑风生,他就是格里董,一个土生土长的80后上海小伙。

格里董给自己的身份定位颇为浪漫——城市漫游者。出生在衡山路,从小在徐汇长大,让他对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里几乎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在他的脑中有一张3D地图,只要报出坐标,他即可清晰地说出它的建筑风格、设计细节、历史故事,甚至是八卦趣闻,生动有趣接地气。慢慢地,他将探索的脚步向整个城市延展,并且将爱好变成了工作,创立了工作室,专门从事都市漫步活动,取名:“行走的格里董”,目前已经规划了20多条线路,进行了几百场的周末活动。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受政府、品牌、展馆等邀约,做一些分享活动。两年前,王家卫的影视公司在做拍摄《繁花》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都有向他咨询过关于取景的问题。

同一个地方,格里董可能会重复走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但是他从来不会觉得厌倦,甚至乐此不疲,在他看来,不光是因为建筑之美有很多的细节可以不断去挖取,更重要的是建筑里面的故事、文化和人值得反复去品味,背后的承载是饱满的、厚重的,这与流于表面的网红打卡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我们已经举办过很多次的梧桐树下的弄堂游活动,但每次走过的弄堂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这里是上海的缩影,在一个特殊的空间里,可以全方位、一次性地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相比现在的网红街道,老弄堂里的生活气息和人的故事更生动,让人感受到老房子还在呼吸,它是鲜活的。” 格里董说道,“记得有一次,有一个人问我,为何大家会把衣服都晾在弄堂里。这个问题的视角很独特,我之前倒没有想到过会有人问这个细节。于是,我就告诉他,其实之前每幢房子就是一家人家,在顶楼都会有晒台,但是后来住房紧张,一幢房子被分割开来给好多家人家住,楼下的人家懒得跑到楼上去晒,干脆就近解决。这些细节都蕴含着城市发展的脉络,也有上海人的生活与性格,让大家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历经岁月洗礼,许许多多的人、事、物已日渐远去、模糊,其实在一次次的走访中,格里董不仅是去印证史料记载,更是去收集这些正在消失的民间故事,和这些老宅里的老居民聊聊天,听他们讲讲过去,收集一手资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与时间赛跑。回头凝望,有岁月静好,也有惊心动魄,在绝代风华中感受生生不息。“上海的阿姨爷叔都是很热情好客的,有一次我在带团的时候,有一个刚认识的阿姨还邀请我们去她家里看看,她当起了讲解员,为我们诉说房间里的结构设计。”

在格里董的团友里,各种年龄层的人都有,本地人和新上海人各占一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他们更了解这座城市,更有归属感。走得越多,看得越多,感受得越多,学习得越多,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普及海派美学。最近,格里董受邀正在录制一档音频节目,为大家介绍海派建筑,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家具中,雕刻海派时光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小长假里,蒋文一刻也没有懈怠,整天泡在工厂里和师傅们一起赶工——就在这个月底,由她一手策划主导的新海派家具体验空间即将在闵行开幕。

说起“海上蒋家”,喜欢海派家具的人一定不会陌生。这个聚集了27件外观专利的本土家具,早已成为众多红木家具爱好者的心头好。它的创始人蒋中庆是闵行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蒋荣兴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蒋文正是他的女儿。

许多人也许会觉得,女承父业,天经地义,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作为一个90后,蒋文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与工厂为伴,而是像大多数大学同学一样,选择了一份办公室工作。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小用到的、看到的都是各式海派家具,让蒋文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一直到长大后有一次去外地,看到其他地区的家具后,才明白海派家具之所以让那么多人津津乐道,趋之若鹜的原因。她意识到,海派家具那么好的手艺应该好好继承下去,自己要担起这份责任。

“新空间会很时髦!”蒋文兴奋地剧透了一下,“我不想固化大家对于海派家具的印象,所以之前每次去家具展布展,我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我周围有不少年轻的艺术家朋友,有画画的、做瓷器的、拍照片的……每次都会给我不同的灵感与协助,做出一个个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吸引住年轻人的目光,这次的新空间也是如此。”不光是在布置上,在产品定位上,蒋文也有了新的考量——做一个更加年轻化的子品牌“蒋家小姐”。选用成材快、出材率大的木材,把雕花做得更加简洁一些,与此同时,价格也会有所下降,从而在年轻一代中培养新的消费群和鉴赏者,让海派家具不在博物馆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海派家具是海派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一说起海派家具,许多人就会想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然,复古的确是它的魅力之一,但其实,海派家具也是与时俱进的,东西交融,一直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DNA之一。

  在旗袍中,留住海派风华  

自从出道起,80后服装设计师陆坤的名字总是和“海派”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陆坤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他一直在不断地去尝试和挖掘老上海摩登女性的独特魅力,在他的设计中大多采用鲜明的对比色和紧致的线条来凸显女性的身体曲线,同时在细节部分大量运用刺绣、盘扣、镶珠等中国元素展现上海风情。在他的审美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女性就是美的典范,不光是在服装外表,更重要的是在精气神。

用陆坤自己的话来说,在追寻老上海摩登的道路上,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一次次蜕变:从“时”装设计师到“实”装设计师,“新奇袍”正是他口中的“凤凰涅槃”,就在最近,他还参与到了好友俞菱的“世界的市集 千元旗袍普及计划”中,推出了最新款,为年轻的消费群量身定制。

“我只想让儿时在课本里读到的那个场景再现在上海的马路上。”陆坤说道,“一共有两个版,修身和复古。复古版即所谓摇曳生姿,旗袍需要与身体有一定的想象空间。颜色是猕猴桃色,或绿豆色,或荷叶色,清新耐看,女性如水般的性格被强调。而且是一件可以洗衣机洗的旗袍。” 这个为诸多明星名流设计过隆重华美旗袍的设计师,如今依旧初心不改,唯一不同的是,他现在的设计更加倾向日常,在日常中延续海派风华,就如同她们当初的模样,而不光是在复古派对中的锦衣华服。

“‘少而精’是一种海派生活态度,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选用优质面料,就是希望传递品质的概念。” 陆坤说道,他的做派也依旧非常“老派”,下单后要在7-10个工作日后才会把衣服送到客人手上,“好东西是值得等待的,这也为‘新奇袍’做了很好的诠释。”

从华亭路到茂名路到老西门……陆坤总爱把自己的工作室开在最具海派风貌的街区,他说话的时候总是慢悠悠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量体裁衣的时候喜欢和上海滩上的老裁缝们一样,把皮尺挂在脖子上。陆坤说,自己的设计之路是从做一个小裁缝开始的,但一直怀揣着一个想要成为国际知名设计师的梦想,如今他做到了,正在将海派时尚传播到更远、更多的地方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