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人气十足,传承与创造赋予非遗时代价值
2021-06-20 生活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于2021年6月12日启幕。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正式启幕。作为主场馆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聚集了各类传统工艺作品500余件(套),让市民大饱眼福。

表达百年初心,讲述时代故事

庆祝建党百年,主场馆的“百年初心”展区展出40余件(套)重要、珍贵的传统工艺作品。许多展品以各自的方式讲述文化遗产凝结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传承中华文明、助力建设文化强国的百年故事。

“传统工艺的百年历程”圆形展区,宛如一幅“百年时间卷轴”徐徐展开。

这个展区分为“传统工艺的百年历程”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两个部分。“传统工艺的百年历程”圆形展区,宛如一幅“百年时间卷轴”徐徐展开,展出诸多与党和国家发展历史进程重要时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作品。

例如表现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的《初心之地大型玉雕摆件》、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的《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开创新中国国家专用瓷创新设计先河的《建国瓷》作品都是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展品。而北京奥运会奖牌、北京APEC会议传统工艺国礼、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繁华盛世》茶具等展品则显示出时代意义。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区,以时间为线索,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给非遗项目“点赞”的相关内容,并邀请了厦门漆线雕技艺、徐州香包、粤绣(广绣)、广州玉雕、潮州木雕、潮绣、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等项目的作品实物和有关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展演。

作为主场馆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展出传统工艺作品500余件(套)。

集结精彩技艺,感怀党的恩情

进入第二部分“百艺璀璨”展区,则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共分12个板块、约320余件(套)传统工艺代表作品,这里仿佛是一堂精彩的非遗盛宴,让人叹为观止。作品中也不乏为“建党百年”专门创作的新作,非遗传承人们纷纷用巧妙的构思、看家的本领来表达自己对党的生日的祝福。

上海剪纸非遗传承人奚小琴创作的剪纸作品《初心》也在展出之列,作品将革命烈士张人亚的感人故事通过剪纸告诉世人。作为建党初期的党员,张人亚曾经参与领导了上海金银行业的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上海滩,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带了一大包党的文件书报,秘密回乡,委托一直支持他参加革命的父亲张爵谦代为秘藏。为掩人耳目,其父为儿修建了衣冠冢,把这包重要文件秘藏于空棺内。直到解放后老人开棺取出文件,交还党和人民政府,那时才知道儿子在1932年已经牺牲。

张人亚生前保护下来的革命文物多为一级文物,被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收藏。其中一本《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之一,由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

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奚小琴创作的《初心》剪纸作品。

在奚小琴老师的作品中,将张人亚领导工人运动的场景、秘藏的宝贵文件、他的老父亲和藏匿文件的衣冠冢等元素都通过剪纸展现了出来,其中许多细节比如文件上的繁体字、当时将马克思译为“马格斯”都高度还原。

“2017年参观张人亚故居时,我就有了将他的感人故事通过剪纸作品表达出来的想法,在故居我拍了一些照片,比如张人亚和他父亲的油印木版画形象,这些都在作品中展现了。”奚小琴回忆起历时2个月的创作经历时说,“很多非遗传统工艺都可以和我们建党百年历史结合起来,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和人物可以挖掘,他们为新中国无私奉献的故事应该被更多的人知晓,而我们作为传统工艺传承人,有这样的责任。”

奚小琴说:“很多非遗工艺是源于生活的,也是记录时代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有它的内容。这次展出的很多展品,通过创作和灵感,记录我们当下的时代,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与人民群众是非常贴近的。”

走近传统非遗,展现勃勃生机

主场馆的“人民非遗”同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在“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传统工艺掀起当代国潮”三个空间中,展出了约140余件(套)展品,主要通过图文、作品、产品,集中展示当代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成果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生活品质的积极作用。

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展区。 展览主办方供图

其中“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空间展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4个扶贫非遗就业工坊代表的“非遗+扶贫”的成功案例。“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空间则展示拥有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等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的故事。“传统工艺掀起当代国潮”空间更多面向未来,展现了传统工艺深入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实践领域的鲜活案例,比如B站知名手工达人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运用传统技艺重现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五号坑发掘的黄金面具。

负责“人民非遗”展区策展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老师表示这个展区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加走近非遗,真正了解非遗,并且共享非遗的文化成果。“非遗现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可是大众对于非遗的正确认识还稍有欠缺,很多人把非遗看作静止不动,因为‘遗产’给人们的感觉似乎挺神圣、高高在上。其实heritage(遗产)这个词还有一种表达是国家或社会长期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特色,”章莉莉解释说,“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展览,让大众知道非遗不仅要传承,而且是要被当下的人们再次通过创造而往前推动,非遗需要跟我们的时代同步,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更加繁荣。”

这次展览还在B站进行了直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章莉莉表示,目前人们越来越达成共识,我们的文化是可以被人民享用的。“在不同的时代非遗有不同的价值,而当下我们也需要一个当代价值,这就需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章莉莉表示,如今青年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非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所以这次展览我们采用了B站直播等年轻人比较认可的传播方式,让年轻人更加贴近非遗,然后切身地去传承,去创造,并且与不同的文化交流,这样我们的非遗会绽放出更强、更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章莉莉还提到,上海是一座特别有包容性和创新力的城市。“我们上海本身就有许多非遗项目,同时也渐渐成为非遗交流的平台,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非遗传承人都可以在这里交流、合作、学习,加上上海都市文化的创造力,非遗工艺就会有新的产品、新的形式出来,并且有机会往外扩散,走向国际,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