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他用家常话一语道破了天机——《云儒文汇》恳谈会发言摘要
2021-06-20 生活

齐雅丽(陕西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评论家)

在陕西,肖老师是文坛的常青树,半个多世纪以来,埋头书案、笔耕不辍,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丰美了文坛,滋养了读者,也为我们作家群体树立了榜样和标杆,在此我代表陕西省作家协会向肖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创作理论凝聚了肖老师思想的智慧和理论的升华,肖老师在创作中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温暖的人文关怀和高度集中的向心力,涉猎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和广袤的生命感怀,用凝练、睿智和秀美的文字勾勒出世界的大美画卷和丰沛的生命内涵。他的创作既是实践的硕果,也是理论的延展,一定意义上说肖老师是作家中的学者,学者中的作家,是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肖老师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既在书斋中潜心雕琢,更广泛行走在火热的生活之中,既在理论造诣上不断攀升,更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滋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古稀之年漫步丝绸之路,汲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滋养,传播灿烂的中华传统文明,为国际文化交流又书写了一段传奇。

《云儒文汇》是肖老师创作的精粹,更得文坛的丰美硕果,相信肖老师一定还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一定会让文学花园里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边燕杰(华裔著名社会学家,美国明尼苏达州终身教授,曾任西安交大人文学院院长)

知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的系列论著由陕西师范大学总社最近出版,我由衷地表示庆贺。

2009年我加盟西安交大任人文学院院长之后,有幸结识了肖老师。他学养深厚,为人谦和,受聘兼职教授,多次开办讲座,师生踊跃参加的盛况至今历历在目。

他的夫人李秀芳教授是我们人文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我们一起共事,相处甚好。他们夫妇俩心系交大教育,慷慨解囊捐赠,设立了“肖云儒人文发展基金”,奖励优秀师生,是人文学院的最高奖项,成为交大人文教育的重要标志。

2019年夏交大派团考察中亚,他们作为特别顾问,与年轻学者一道风餐露宿,跨越帕米尔高原,沿路走访官员、学者、土著人士,探索与中亚实现民心相通的人文交流机制。

坚持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他这样学贯中西、心怀祖国、联系实际的文化学者。我为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欣慰,为他的学术研究成绩而骄傲。

康伟(《中国艺术报》社长、总编辑,评论家)

我认识云儒先生差不多15年了,从他身上获得了很多的教益和启发。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他,因为他是一个丰富、多样、立体、辽阔的文化存在。我忽然想到他关于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著名论断,这五个字用来形容他自己非常恰当。我说肖云儒先生的“形散”,指的是他所思考研究的领域涉猎广泛,在散文理论研究、西部文化研究、西部文学评论、丝路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学术视野,同时又达到了很深的深度,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他关于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思考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令人钦佩。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近20年来他以文化学者的敏锐拥抱时代,广泛而深入地抵达社会生活的现场发言,为时代发展贡献真知灼见,令人印象深刻。我说他“神不散”是因为在看似庞杂、多维的思考空间里面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不散的精神和魂魄,那就是知行合一、求真向美,在他所触及的每一个领域都秉持求真向美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他独到的发现,带领我们向着美的世界探寻,同时又保持着知行合一的风范。

肖云儒者,中国文化和时代精神之肖形也,之祥云也,之鸿儒也。

李国平(陕西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曾任多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祝贺《云儒文汇》的出版,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文化行为。我对云儒先生充满敬佩。云儒先生的散文理论,无论如何说都是那个时代的理论亮点,具有学说的意味;云儒先生对西部文学、西部文化的研究有填补空白、开其先河之功;云儒先生,我早期读过他关于路遥意识世界的文章,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其开阔度和深刻性诸方面来说,都可视为经典之作,就我对路遥研究的涉猎,觉得在目前还没有超过这篇文章的。云儒先生在晚年多次踏上丝绸之路,这应该是一个生命的挑战,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悠远,又宽广的文化行为,是云儒先生文化胸襟、文化理想的践行和追求。

云儒先生的学术、文化研究和我们这个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构成平行的、同构的关系,他的主要的学术成就、理论成就都得益于这个时代的滋养。可以这样说,云儒先生得到了这个时代思想氛围的滋养,而他的学术成果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成果。这是我对云儒先生感觉的第一点。

第二点,云儒先生是具有时代敏感、立足于时代前沿、介入时代重大话题的理论批评家、文化研究者,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阶段都体现着这样一个特征,这得益于云儒先生的思想敏感和思想高度。

第三点,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缺乏理论思维,那它永远达不到科学的高度。”云儒先生是一个具有理论感和思想感的评论家,他的思想感、理论感来源于我们中国当代的文化实践,但是又高于实践,具有相对成熟的思维形态和理论形态。他那种概括能力在我们理论批评中是难得的,因此,云儒先生的理论思维、水准、理论思维高度是云儒先生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也是给我们后人的启示。

第四,冯其庸先生生前说“云儒先生是一位丰产的思想者”。我通过对云儒先生的阅读,感到他是一位具有汇通感的文化大家,他不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而且在他的著述中贯穿着历史感和当代感,他非常注重当代文化实践和当代思想探索、理论思考的结合,这使《云儒文汇》具有宏阔的视野、具有大的格局和大的气象。

李震(陕西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陕西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任卷本《云儒文汇》,把一位学者的一生都“收割”了,是集大成的工作。

肖老师是前辈,是引领者,是老师。他对我的引领是实实在在的。肖老师是第一届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主席,我是他的继任。记得我刚大学毕业,第一次参加文学界的会议就是肖老师主持。我当时发言超时,肖老师说“你讲得好,讲下去”,最后延长了25分钟。肖老师当时在文坛上已经很有影响力了,对我鼓舞很大,我从那次发言才开始进入文学界。

第二次,是他主编的中国西部文艺丛书,这一套书是国内第一套关于中国西部文化的书。我在他的引领下写了其中的一本,那是我的第一本著作,直接受到了肖老师的指点。后来我做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是国家文化部的,当时接项目的评审专家组长就是肖老师。与肖老师多年接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要谈肖老师的贡献,对后辈学者的引领、支持本身就是一个贡献。他自己的学术贡献更是有目共睹。首先是文艺批评,第一代评论家陕西有胡采,是从延安下来的,他的《从生活到艺术》影响很大。1981年在老先生的倡导下,由王愚和肖老师牵头成立了改革后全国第一个文学评论组,“笔耕”文学评论小组。名字叫得非常谦虚,是“小组”,但是非常重要,他打开了陕西文学在新时期的一个新局面,陕派批评家开始形成派,形成群体。与在京的陕西籍评论家遥相呼应,构成了陕派批评家两大板块。云儒老师在这里面应该记首功。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在全国较早成立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在西部文学、西部文化研究方面肖老师也有开创和引领之功。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提出要做中国的西部片,打出了西部电影这个概念。肖老师是第一个采访钟惦棐,把西部的概念向全国扩散的人。那以后西部文艺、西部文化的观念慢慢形成、扩大。肖老师是第一批拓荒者。他主编的“西部文艺论丛”是全国第一套书,从学术上奠定了基础。

其实后来肖老师70多岁三次走丝路,而且有那么多话要跟大家说,写了那么多文章和书,和前面的西部文学、西部文化的研究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肖老师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学者,也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学者,他有责任、有担当。改革开放之初,往过“文革”十多年,整个文学队伍一片荒芜,在这个时候做文学的批评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担当,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这种担当促进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促进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这是多么大的思想担当。

他研究西部文化,也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担当。西部文学、西部文艺、西部文化的研究,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展开的。沿海和东部发展很快,西部滞后,不平衡不充分,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西部大开发,后来又提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文学界以肖老师为代表的这一批人发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先声,提前了十几年提出西部课题。

第三个方面的担当是关于丝路文化的研究,从他个人的学理来讲它是对西部文化研究的延伸,但是对我们国家来讲,“一带一路”是在西部大开发之后的最大的一次全球视野下的倡议。肖老师作为一名文化学者,那么大年岁了,第一次走丝路时是76岁,连走三次,三十国百城,这种担当是很难有人做到的,我们作为后辈的学者一定要学习。中国的传统学者里面有一条叫“学以致用”,而不能坐而论道,我们搞文学、搞文化要学以致用,奉献于社会、国家。

我觉得肖老师治学上有几个过人之处。比如那种广博、睿智的融通能力是给大家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很多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他在一个概念体系的牵引下就能串在一起,能让大家看得很清楚。把历史文化,美学、文学艺术等全部都融通到一起了。

另外,肖老师善于敏锐、精准地概括。

再复杂的事他会作很简洁而又精准的概括。肖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两极震荡”,指出在二元、两极之间虽有对立,更有在震荡中的动态交触。这就比二元对立更深刻,更精准,这种概括的能力一般人很少有。

第三个,肖老师具备形象、生动的表述能力。用家常话一语道破天机。他有微言大义的能力,能用最简明浅显的话说得让人明白。肖老师是这样的高手。

最后希望肖老师不光要是高手,还要高寿,祝愿肖老师健康长寿。

(《云儒文汇》16卷文集,肖云儒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年8月出版。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青年时代提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影响深远。年届八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2014年至2017年,三次驱车重走丝绸之路,行程4.5万多公里,从西安分三条线路到访罗马、印度、中东欧共32国90多个城市。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中国图书奖等20多个奖项。)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