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父亲节,真好!他在儿子面前当了回“上海模子”
2021-06-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6月20日是父亲节,傍晚时分,80后青年王永镇从早教中心离开,打算开车带妻儿回家时,突遇一名九旬老伯在街头摔倒,血流如注。他立即跳下车用随车急救包施以援手。在另外两位好心人的协同帮助下,老人终于转危为安。

“真正让我欣慰的并不是说我救了一个人,而是我第一次带儿子一起救人,也是我出院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救人。之后儿子对我说,爸爸真棒。我相信志愿的精神已经在他心中播种下了,公益的理念在他心中根植,善良的信念也已在他幼小的心中发芽。这样的父亲节。真好!”王永镇感慨万千,在朋友圈书写了这么一段,收获无数点赞。

父亲节,当着儿子的面下车救人

6月20日下午5点20分,在陪儿子上完早教后,王永镇打算和家人一起回家吃饭,突然看到前方有市民围观。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发现地上有一滩一米多长的血迹,觉得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在征求家人同意后,他下车拿取了车上常备的急救包,来到事发现场。

当时,已有一名女生和一位身穿红色衣服的先生跪在地上,用抹布帮老人止血。却因为缺乏急救物资,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王永镇的加入成为成功急救的关键因素。他告诉记者,自己先是询问了老人摔倒的原因,当了解到老人是走路时突发性摔倒,再查看老人的头部有开放性伤口后,立即用纱布和绷带为其做了包扎。

随着地上的鲜血流淌开来,王永镇一抬头,突然察觉老婆就带着3岁多的儿子站在一米开外。儿子对妻子说了句“这个爷爷流了很多血”,之后他便默不作声,静静地看着爸爸救人。

“说实话,我本不想让孩子看到地上的鲜血,这对一个孩子的冲击有点大。但转念一想,这未必不是一次言传身教的最佳场景。”王永镇事后回忆说。

在为老人做了伤口的清创和包扎,确保老人没有其他问题后,几个人一起把老人扶起来。渐渐地,老人恢复了一些意识。这位九旬老伯双耳佩戴助听器,显然是名失聪老人。“那摊血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了?”“我能走了吗?”“我要回家”……没有手机,也背不出电话,再加上耳背,恢复神智后的老人有点语无伦次,沟通起来也非常费力。

几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在王永镇、民警及热心市民的帮助下,众人将老人转移至附近的台阶上,稍作休息,等待救护车到来。在此期间,王永镇和家人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避免再次发生意外。最后,众人齐心将老人移交给了医护人员。直到这时,王永镇才带着妻儿默默离开。

回到车上,一直沉默不语的儿子扭过头对王永镇说了一句:“爸爸,厉害!”因为年纪小,儿子无法用更完整、更华丽的词来表达钦佩。短短的四个字却在这位80后爸爸心里激起了一丝涟漪。“在父亲节,儿子第一次看着爸爸救人。非常有意义,不是吗?”

父亲很早就在我心中种下公益的种子

就在王永镇紧急救人之际,不远处的妻子一边抱着儿子,一边用手机记录下了整个救助过程。这是未来给儿子回看的生动教材,更是一份特别的父亲节礼物。

让人欣慰的是,被及时送医的老人如今已脱离生命危险。“当时老人流了差不多300ml血,如果不止血的话可能有生命危险。”王永镇说,“其实救人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围观的市民说,你们是好人。我觉得这是举手之劳,我有这个能力,有条件和设备,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别人。这也是公益人一以贯之的理念。”

记者了解到,1982年出生的王永镇是上海民安防灾减灾志愿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曾参与反盗反扒90多次,消防救助50多次,应急救助110多次等,还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提名奖。救人对他而言并不陌生,但唯独这次却格外特别,因为是“第一次带着儿子救人”。他曾经领了不少奖,但那时儿子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上。如今当着众人的面得到了儿子的点赞,这让他倍感欣慰。

王永镇说,自己回家后非常感慨。“现在的他还太小,只觉得爸爸能让躺在地上的陌生人坐起来,很厉害。我并不是有意要带着孩子去做这件事,只是觉得,这样的做法会把一种精神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儿子,将来他长大了也会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也是一种家风的传承。”

在王永镇看来,家风是可以传承的,比如自己跑长途汽车的老父亲,是一名有4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就曾和他提起过自己援助其他驾驶员、路人的故事。“我父亲那个年代,民间救援体系还比较薄弱,大多是出于自发的互帮互助的行为。他曾经看到盘山公路上有车辆侧翻,赶去救援。而我母亲也曾抱着被火车撞伤的孩子,拦下马路上的汽车,将孩子送往医院。他们的以身作则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如今,我也希望将这颗种子传承给儿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