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上海为人民建议征集立法,将于7月1日起施行
2021-06-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全国首创!上海为征集人民建议立法。6月23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7月1日起施行。

这是全国第一部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专门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介绍,建议征集办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渠道,让征集渠道随处可见、征集信箱触手可及、群众建议随时可提,并以“五个人人”为目标,全力推动“大家的事,与群众多商量、请群众来参与、由群众来评判”。

市区两级政府设办公室

加强人民建议征集信息化建设

《若干规定》明确了人民建议的定位:人民建议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具体方式之一,建议内容可以涉及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改进国家机关工作等各个方面。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要求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公共责任,汇聚共同治理城市的力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升人民建议征集能级,本次立法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相关要求作出具体、详细的规范,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予以总结、固化,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在全社会营造有序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供法治保障。

因此,《若干规定》提出,本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应当遵循“倾听民意,广纳民智;畅通渠道,便捷高效;推动转化,优化治理;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开展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应当根据需要确定具体负责的工作机构,或者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保障工作所需经费。

明确设立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在按照自身职责承担人民建议征集具体工作的同时,还负有统筹协调本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职能。

在加强人民建议征集信息化建设方面,《若干规定》也予以明确:

其一,要求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建立完善人民建议征集信息系统,接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工作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其二,为兼顾不同国家机关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各自特点,明确其他国家机关加强自身征集工作信息化建设,共同推动征集工作的规范、透明和高效。

记者了解到,今后,在日常接收人民建议的基础上,各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或者作出重大决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重大民生等问题的,以及就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主动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征集。开展专项征集时,应当向社会公开征集议题及相关情况、征集途径和方式以及征集期限等。同时,还明确开展主动征集的,可以通过向社会公众发布征集情况的方式进行集中反馈。

另外,在“规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流程,促进落实转化”、以及“营造全社会参与人民建议征集的良好氛围”方面,《若干规定》也专门列出条款。

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

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城市“新风尚”

去年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本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进入新阶段。在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看来,这是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全过程民主、进一步提升人民建议征集能级的具体举措。“6月22日,十一届市委第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若干规定》,并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具有特别的意义。”

他介绍,在加强渠道建设,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城市“新风尚”方面,在“市委领导信箱”“市政府领导信箱”和12345等征集平台的基础上,上海进一步拓展渠道、延伸触角。目前,16个区均已挂牌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信箱矩阵已入驻“随申办”,嵌入全市6100多个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城投集团老港基地、华东政法大学等企业、高校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相继设立,“1+16+X”征集网络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群众通过“家门口”“手头上”的建议征集渠道建言献策、参与治理正成为“人民城市”新风尚。

王剑华说,《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是对本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固化,也是人民建议征集能级提升、创新发展的重要法治保障。作为组织、统筹、协调本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主责部门,下一步,建议征集办将以《若干规定》正式实施为契机,以法治建设为引领,推动各级国家机关依法征集、依法办理。同时,以优化渠道为抓手,让征集渠道随处可见、征集信箱触手可及、群众建议随时可提,并以“五个人人”为目标,全力推动“大家的事,与群众多商量、请群众来参与、由群众来评判”,为丰富全过程民主的时代内涵提供上海模式、上海经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