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施“一网通办”改革三年,7月1日起有了法治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6月23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一网通办”改革的决定》,决定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一网通办”是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入选2020年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已累计实施357项改革举措,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事项3177项;推出“随申码”服务,开通运行国际版,上线试运行长者版,累计实名注册个人用户5240万,企业用户224万。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累计访问74.7亿次,推送个性化政策服务2.29亿次。“好差评”好评率达99.96%。近日,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上海排名全国第一。
随着“一网通办”改革深入推进,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国家和本市层面也对“一网通办”改革提出新的要求。2020年6月,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提出“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全方位服务体系”,要求“一网通办”改革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转型发展。在此情况下,有必要通过人大立法将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予以固化,有效破解改革瓶颈和制度性障碍,并明确下一步改革方向。
《决定》共16条,进一步明确“一网通办”改革目标和工作机制。“一网通办”以整合数据资源为基础,从业务协同、流程优化、范围拓展三个维度提升全方位服务的能级,打造从出生到养老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包括健康医疗、交通出行、学有所教、文旅休闲、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等12大领域,围绕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惠企政策、普惠金融、综合纳税、用工就业等企业经营全周期,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体系。
线上线下融合和优化业务流程也将进一步得到规范。《决定》明确了“一网通办”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服务体系,“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移动端是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总入口。“随申办”提供手机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三个主流渠道。在线下,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综合窗口服务,实行综合受理、分类办理、统一出件。推行“两个集中”,即企业事项向区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个人事项向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集中。
《决定》将进一步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以往,办事人眼中的“一件事”往往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的多个“事项”构成,为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多个部门、办多张证。例如,小孩出生,婴儿和产妇分别需要办理报出生登记、办社保卡、领《预防接种证》以及领取生育金等9个事项,办事环节多达22个。明确高效办成“一件事”就是全面梳理企业群众视角的“一件事”所涉及的“事项”,设计最优办理路径,实施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流程优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据悉,《决定》在第九条、第十一条至第十六条明确了保障和配套制度。在法制保障方面,明确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一网通办”改革的实际需求,及时制定和修改有关地方性法规,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决定暂时调整或者停止实施本市地方性法规中与“一网通办”改革有关的部分规定。在人大监督方面,明确市人大常委会和各区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本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督促有关方面落实“一网通办”改革的各项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