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评论|百年大党的精神伟力
■本报评论员
历史从哪一笔开始书写,精神就从那一刻开始生发。
100年前,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被一群中国青年滚烫的理想点燃,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年后,对这群卓越先驱们追寻真理和信仰的一腔赤诚,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郑重命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里,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每一种精神都“超燃”,每一份“超燃”的背后都是持续沸腾的理想和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学习中国共产党“超燃”的伟大精神,读懂其中蕴含的党性写照、真理之味、价值结晶、时代品格,就能深悟中国共产党的过去和现在,明晰国家和自己未来的方向。
读懂伟大精神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定信仰。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因为拥有坚定的信仰,数万红军才能在围追堵截中屹立不倒、在冰天雪地里宁折不弯,写就了长征精神;因为拥有真正的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每一个时期,无论是实事求是的遵义会议精神、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还是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才能始终一以贯之、一如既往地相传,才能带领人民步调一致同向同行,风雨兼程成就伟业。
传承伟大精神中“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厚重实践。没有生动实践,就没有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是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力量来立体呈现的。提到井冈山精神,眼前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是毛泽东在八角楼的一盏油灯和朱德的一根扁担;提到长征精神,每个人都能娓娓道来红军如何不怕远征难,怎样血战湘江、四渡赤水、过娄山险关、爬松潘草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抽象的精神感动不了人,生动的实践才能真正将精神传承。
壮大伟大精神中“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源和本,是伟大精神的根与魂。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的惊雷》中曾这样写道,“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回望历史,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特区精神是人民群众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出来的;抗疫精神是举国上下在命运与共的人民战争中戮力铸就的……伟大精神中的每一笔都为人民而书写。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尤其要重返中国共产党出发的精神原点,回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因为其中深刻地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是今天的我们赓续先辈伟大功业亟待汲取的精神源动力。
所谓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力量,虽无形,却充盈天地、贯穿时空。今天的中国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进一步为青年补足精神之钙,注入了气概。
伟大精神,需要伟大传承。“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攒足理想和信仰的干柴,传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手握历史接力棒的当代青年,为国之大者而“燃”。
本报评论员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