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专访吕其明:为人民创作是使命
2021-07-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945年,年仅15岁但参军已5年的吕其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战争年代的青年党员。从此,他用手上的笔,写下了无数讴歌党和祖国、讴歌人民的动人乐章。76年后的今天,中共中央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这位新中国培养的著名作曲家赫然在列。“感谢党中央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真是诚惶诚恐,甚至有一点觉得受之有愧,但同时,我也想说,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鞭策。”在赴京之前,吕其明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生之年,我想继续努力,分秒必争地为党为人民多留下一点作品来,予以回报。”

而7月1日当天,“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音乐家吕其明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参加了庆祝大会,他说自己感到十分荣耀。他说,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心无比激动。“我深深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更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我要继续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总书记讲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他始终把党的成绩归功于人民,让我十分动容。我要牢记总书记的讲话,继续为党、为人民创作出更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

何厚明/图

 “对着自制党旗入党” 

在众多中国人心中,《红旗颂》是最熟悉的旋律之一,而这首管弦乐序曲的作者吕其明,其实还写过无数传唱歌曲。他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红日》《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城南旧事》《焦裕禄》等200多部影视剧配乐,写出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300多首传唱一时的歌曲,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弦乐合奏《龙华祭》、交响组曲《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器乐作品。

吕其明一生的创作,都饱含对党的深情。回忆起自己当年入党往事时,吕其明依然很激动。当时,由于叛徒出卖,他的父亲被捕牺牲,但吕其明马上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的10岁和现在的10岁的孩子不同,成长得快——我13岁在山东遇到鬼子大扫荡,我和五六位老大哥在山沟里躲了七天七夜,还差点被出卖,小小年纪就遇到各种生死考验。”10岁就参军的吕其明说,战争年代特别锻炼人,“我是15岁入的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战争年代,当时有这样的规定,可以有青年党员,很多烈士像刘胡兰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当然,还有一条规定是,入党之后到18岁了才可以转正。”

1945年9月1日的晚上,吕其明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在老乡家里,就着昏黄的油灯微弱的光线,在自制的党旗下向党宣誓。他们要把一切献给党,乃至生命。“我们平常行军打仗,战争生活的磨炼,对我来讲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生活的大学、艺术的大学,也是经受了无数的锻炼。”

 “党的教育影响我一生” 

吕其明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而且还保持着极高的创作水准,这一切,他说都跟自己受到的党的教育有关,“有几件事情我刻骨铭心”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场座谈会对我来讲具有终身的指导意义。”吕其明说,“我那时候很年轻,到我14岁时才开始学习主席的讲话,他的讲话非常丰富,很多我还理解不了,但是有两条对我来说,是指导了我一辈子的创作准则,一个是‘创作要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还有一条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切创作来自生活’。因此我在1951年开始走上电影岗位以后,几乎是每一部影片、每一部创作,都必须深入生活,我坐在亭子间里写不出来东西。”

入党这件事本身,也是影响吕其明一生创作内容和创作基调的事。“那天晚上和我一起宣誓入党的两位同志,已经不幸在战争中去世了,我非常怀念他们。这些,让我形成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观。从那个时候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切工作都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直到现在。”

解放后,吕其明在1965年受到上海音乐界包括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瞿维等众多前辈们的鼓励和嘱托,写一部“重磅的歌颂党、歌颂国家、歌颂人民”的作品。才35岁的他一开始有点惴惴不安,但黄贻钧先生给他“命题”《红旗颂》之后,他立即就找到了情感的爆发点。“生活给了我感受。”吕其明回忆说,“一方面,我是在红旗下长大,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作曲家,我对党、对红旗有着非常深的感情,红旗是鲜血染红的,红旗上也有我父亲的鲜血;另一方面,我在1951-1954年被调到北京工作,每年‘五一’和‘十一’,我都会去天安门等着升国旗,跟着大家热泪盈眶地高呼口号,嗓子都喊哑了。我把这些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都融进了音符里,一个星期就写了出来。”

对于这部经典作品,几十年来还常演不衰,吕其明说:“也许是因为我在《红旗颂》中表现的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情,以及广大群众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情,找到了交汇点,产生了共鸣。”

 “坚持为党、为人民创作” 

拥有了众多的超级经典,但吕其明从来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如今已经90多岁的吕其明,对生活要求非常简单,在他家里,永远都是堆得满满的曲谱和他正在创作的作品。他90岁还在写《白求恩在晋察冀》,91岁写出《祭》,对此,吕其明表示,这依然是一名党员作曲家的创作自觉和冲动。“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而且来势凶猛,我们全国的白衣战士不顾自己的安危,冲上第一线,这样感人的事迹,让我深感震撼,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我觉得作为党员我应该做点什么。”

最终,吕其明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写了《白求恩在晋察冀》,歌颂白衣战士的奉献精神:“我自认为,这个作品我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全部感情,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白衣天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个时候,也尽我的力量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党中央没有忘记这样一位一生都在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老战士,面对至高荣誉,吕其明却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他说:“作为一名老战士,一名电影工作者,能够在鲐背之年获得这一荣誉,我激动万分,诚惶诚恐,这极高的荣誉在我心里沉甸甸的,这是党对我70多年来坚持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创作的肯定和鼓励。我想用三个词表达我的心情——感恩、自豪、回报。”

 >>>  链接:他们说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

吕其明老师今年92岁了,无论从年龄还是成就来衡量,都是我们上影的瑰宝。很荣幸也很自豪,上影能拥有吕其明这样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吕老的事迹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上影广大党员群众要以吕其明同志为榜样,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为建设电影强国、文化强国,为上海构筑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贡献上影人的力量和智慧。

上海爱乐乐团团长孙红:

吕老是多产的作曲家,为我们的交响乐事业、电影音乐做了很多贡献。直到现在90多岁高龄,他还在为我们乐团不计报酬地创作,令人钦佩。吕老创作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不取分文,他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和承诺——把一切献给党,献给祖国和人民。

青年作曲家龚天鹏:

红色基因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因,对我而言,触发这一基因的,应该就是吕其明老师和他的那一曲《红旗颂》。作为听着他的作品长大、受吕老多年指导与影响的青年音乐人,他高风亮节的艺德和淡泊明志的心态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先生其实每天都在“授勋”,因为他的作品走入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钟情、所向往,这就是一名艺术家所能拥有的最大殊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