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这群青年“蓝小医”如何为参观者保驾护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他们是一对夫妇志愿者,他是刚获得见义勇为奖的年轻医学生……100名医护人员,100名医学院学生,他们身穿瑞金标志的蓝色制服,分批驻扎在场馆,投身于医疗保障工作,还提供签到引导、参观导览、语言翻译等多个岗位的志愿服务,为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护航。他们,被亲切称为“蓝小医”。
年轻的“蓝小医”们,如今有了更多不同的感悟——坚守一个光荣而又平凡的岗位,守护每一位参观者的健康安全,就是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今后,他们也将继续满怀热情,更加扎实地跟随党的步伐前行。
// 这是荣誉,也是责任 //
AED、血压计、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各类常见药物……早上7点半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老年科的任妍医生就来到位于一大纪念馆内的临时急救点,开始了一整天的医疗保障工作。开馆前,任妍需要确认出诊背包内的医用物品是否齐全,并再次温习参观人员常问问题及解答;而一旁的医学生志愿者们,还会再一次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
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放。瑞金医院作为离纪念馆最近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在馆内开设临时急救点,并派专科医生和护士驻扎纪念馆。
“主动报名的人很多,医院从中选择了政治过硬、身体素质良好、又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100名医护人员和100名医学院学生,大家作为志愿者,轮流来中共一大纪念馆驻点服务。”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表示,志愿服务首要目的是保障参观者的安全与健康。
眼下申城天气越来越热,“蓝小医”们主要为跌倒擦伤、中暑及肠胃炎发作的参观人员进行及时的医疗服务。任妍做志愿者的当天,有一位七旬老太从外地赶来参观纪念馆。因为天热的缘故加上没吃早饭,老太低血糖差点晕倒。任妍在现场为老太进行紧急处理后,随即将老人转运至瑞金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当时这位老奶奶想参观完纪念馆再去医院,考虑到病情,我们还是坚持让她先去医院,最终老人被我们说服了。”
而在任妍的身后,还有着强大的“后盾”。医疗点协同上海急救中心开通了绿色通道,设立转院机制,并设5G救护车保障,对危及生命的突发病患,通过智慧医疗系统进行远程实时病情传送,并在第一时间把病患转运至瑞金医院急诊和抢救室。
从早上7点半到岗,一直到下午5点,等到所有的游客离开场馆,任妍和另外一名志愿者才结束当天的工作。“最初报名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份荣誉,如今更多了一份责任。”任妍说。
// 他们,收获成长 //
除了像任妍这样的医疗志愿者外,其他的“蓝小医”则分批驻扎在场馆的不同地方,他们除了要像场馆志愿者一样参与指引等场馆服务,更多的是要在场馆内不断巡视、关注参观者的情况。
这些天,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伴随参观人数的增加,瑞金志愿者从原来的每天6位轮班,增加到每天8位。
“如果发现有参观者身体出现不适,我们会立即上前询问他们的具体情况,如果有需要我们会将他们及时送到临时急救点。”记者采访当天,1992年出生的医学生徐婷婷已是第二次来一大纪念馆做志愿者工作。不久前,徐婷婷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与到一大纪念馆医疗志愿服务活动中,看着五湖四海的参观者驻足流连,她感到无比的庄严与自豪。她希望能当好志愿者,也希望能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而邱泽平和吴芸昊是一对90后夫妇志愿者。作为两名交大医学院八年制的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医者,是他们夫妻俩共同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观。“能有机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提供服务与保障,还能在工作中学习党和国家的历史,倾听参观者的故事,受益匪浅。”邱泽平告诉记者,夫妻俩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那年领取的结婚证,如今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共同参与‘蓝小医’工作,十分激动。“希望我们能与党和祖国继续共同成长,相互见证每一个重要时刻。”
// 他们,收获感动 //
在一大纪念馆当志愿者,其意义远不止于服务,每一次导览、讲解都是一种自我提升,让人有所感悟。瑞金“蓝小医”志愿者们这样说。
消化内科主管护师巫雅萍告诉记者,清晨开馆之前,这里已经排起了长队,上至耄耋之年,下至天真烂漫的少年,有整齐划一的制服团队,也有特地前来的外地游客。“我从他们的脸庞和身影里感受到了热情和自豪,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言,我也告诉自己要不忘初心向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感受到每一点进步的欢喜。”
在保障过程中,有一幕让血透室护师徐海雯印象颇深。一位年纪很大、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行动不是很方便,他们想为她提供轮椅,但是阿婆婉言谢绝了,说“自己是老党员了,能走就不麻烦人民”。在徐海雯看来,志愿者的工作细小琐碎,但内核传递的是爱心和文明。
“一整天要走将近2万步,但想到靠着自己的努力起到了保障参观者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就觉得值得。”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黄旭坦因参与一起救人,不久前刚获得南京市委见义勇为奖,来到一大纪念馆参加志愿者服务后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他说,“作为‘蓝小医’志愿者,我们也许很少被参观者注意到,但我们却时时在关注每一个人。参观者中不乏自发前来的青年学生、也有很多高龄老人,在他们眼中,我看到了一样的向往和赤诚。我们青年一代当自强,稳稳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展望未来,“蓝小医”们说,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临床工作,他们都将保持这份热情,坚守自己平凡而光荣的岗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