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6位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带来思政课的“新样板”
2021-07-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置身于泥土地的清香和翻滚的竹浪里,同学们手上拿着的照片是15年前余村的破旧模样,在这样的今昔对比间,华师大一附中的陈明青老师以安吉白茶助力精准扶贫的故事,阐述脱贫攻坚精神,结合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将一堂高中生的思政课上得有滋有味;而在大学的思政课堂里,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冠军面对的,是即将去中共一大会址做志愿讲解员的大学生们,一堂“青春责任”的专题思政课也是启程前的谆谆教导……

上海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题活动——“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精神血脉”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学观摩,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从幼儿园到大学,6位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带来思政课的“新样板”。

 青年就是一个时代的担纲 

在吴冠军的课堂上,他的同行、上海交通大学周凯教授已经带了第一批学生去了一大现场,通过大屏幕,两批学生连上了线。

吴冠军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最后专门讲到“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他看来,这就是总书记在直接对青年的发言。为什么要直接对青年发言?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就是一群青年人开创出来的。

他给同学们一个参照点。“第一本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著作《大众哲学》,大家知道作者是谁吗?”“很正确,艾思奇!”接着,吴冠军追问一个问题是,知道写作这本书时他几岁吗?答案揭晓:24岁!那不是一个白发长须的老先生,而是一个标准的小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立起主体意识,你是一个年轻人没错,但谁说年轻人不能做大事?你就是一个时代的担纲者!从艾思奇写的这本书,就能看出总书记所说的‘志气、骨气、底气’。”

吴冠军勉励同学们,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成长和时代、和脚下这块土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真正挺立起来。赓续百年精神血脉,才能成为时代伟业的担纲者。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此次“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精神血脉”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学观摩,既是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和“‘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来自不同学段的6位教师,充分利用长三角红色场馆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聚焦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百年征程中所形成的“红色精神”联手同台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党史中所构建的伟大精神谱系及其赓续传承。

其中,华师大一附中的陈明青老师就将思政课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同学们在安吉,通过今昔的环境巨变,以安吉白茶助力精准扶贫的故事,阐述脱贫攻坚精神,结合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介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陈明青认为,好的思政课,要懂得把教育的资源化为学习的资源,其间也离不开教师们的精心设计。通过教学引导,从而力促学生们进行深度思考。

 把党的精神撒播到学生心中 

“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培养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举。党史主题教育更是彰显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价值和非凡意义。”人民教育家于漪通过视频和大家分享她对“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理解和对思政课老师的寄语。

于漪说,我们党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珍贵、最为高尚、最为丰富的精神财富。比如说,人民至上的青春密码,披荆斩棘的创造勇气,舍己忘我的博大情怀,永远向前的奋斗精神,这些都是感天动地、光照人寰的。

“思政课老师,把我们党的这些精神财富的结晶,撒播到学生心中,把这些财富、这些精神的基因植入到学生的血液,通过学习、讨论、理解、领悟,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追求,引领他们的生命永远向着太阳开放,有用不完的劲,一直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所有力量。”

于漪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教师的刚性责任,而思政课的老师,有幸把光芒万丈的党的威力传播到学生的心中。她觉得,这是思政老师教育生涯中的无上光荣和无比幸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