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舞剧“电波”“朱鹮”开启驻演模式,强化文化标识里的海派神韵
2021-07-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刚刚结束“七一”的赴京演出,“红色电波”又马不停蹄地回归了创作的出发地上海。这次喜讯再次传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歌舞团共同宣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与《朱鹮》将于7月16日一起开启驻演模式,预计未来6个月内将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100场。 

曾经一票难求,代表海派艺术巅峰的两部扛鼎之作,通过探索驻演新模式,擦亮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文化名片。通过此举,上海文化的标识度将被持续强化,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将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是否会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答案不言而喻。

 现象级的“电波”提高上海文化标识度 

如果说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上海城市的精神底色,那么《永不消逝的电波》则体现出了它们交相辉映激发出的创作活力,也展现出了上海文化的标识度。 

“电波”几乎成为全国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部上海文艺作品,他们通过《晨光曲》领略到“最上海”的神韵魅力,通过紧张的谍战感受到上海红色文化的厚重。该剧不著一字,直抵人心,已成为了代表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文化名片,在全国各地的巡演中一票难求。观众中,不乏乘坐高铁和飞机追剧的,有的观众连刷《永不消逝的电波》40余次,也有的观众在舞剧的感召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是近年来的两部现象级舞剧。两部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打动了包括90后、00后在内的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8年12月首轮试演以来,至今已巡演了259场,创造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界罕见的“电波现象”。《朱鹮》被誉为“东方天鹅湖”,自亮相以来好评无数,三度赴日本巡演,2018年还曾登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就在过去两年里,《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改编的精彩舞段相继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春晚舞台刮起一股创新之风,也再一次让“上海出品”惊艳全国。

 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 

“经典剧目要驻场演出。能不能让更多人,愿意为一场剧、一个展飞到上海来看?”在最近市委全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热议。 

7月2日,上海歌舞团发布的一条《永不消逝的电波》驻(巡)场演员的招募启事在圈内外不胫而走。三天后,这条消息在发布会上得到“实锤”。为响应《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歌舞团将于本月开启《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驻演计划。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我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摸索出一条路,为上海的优秀原创提供先行经验。” 

提到驻演计划,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驻演品牌《悲惨世界》《剧院魅影》,因为现象级的文艺佳作而拉动了一座城市的品牌影响力,进而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因为一部剧而爱上一座城。毋庸置疑,在驻演形式的创新探索中,上海再一次“敢为人先”。这更是围绕票务运营,文商旅联动等充分挖掘市场,树立、打响新的驻演品牌的全新探索。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说:“我们希望通过分阶段驻演、多剧场常演,实现久久为功,打造出彰显海派文化、体现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新品牌。以后让大家一提到‘电波’和‘朱鹮’驻演,就联想到上海。”

然而,“巡演+驻演”双线并进在国内舞剧市场上绝无仅有,对创作团队来说也是莫大的挑战。目前,中国舞蹈家协会已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驻(巡)演项目作为探索和实践“院团舞蹈表演人才联合培养使用新模式”的实践基地,上海歌舞团的演员招聘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演出体量的大幅增加,对人才培养和演出业态的探索提出了严峻考验,这背后体现的更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实操技巧和思维升级。这场变局之中的创新思维才是上海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