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举行,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
2021-07-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备受关注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7月8日在沪开幕。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教育主题论坛聚焦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设置了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论坛、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以及智能教学、课堂变革、人才培养、仿真实训四个平行分论坛,为期两天,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其间,专家呼吁,要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

教育的核心和对象都是人

教育主题论坛包括论坛和智能教育展览两部分,通过对智能学习、智能教学、智能评价、智能管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理论、技术、方法、产品、标准的深度研讨,推动全球智能教育协同发展,助力上海建成世界智能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为教育创新发展全方位赋能,促进教育的革命性重塑。

主论坛现场,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袁振国分享了研究院的最新科研成果:《全球智能教育发展报告(2021)》、《人工智能与智能教育》系列丛书,以及三维智适应学习系统系列智能产品。

“其他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基本都是面向市场或者产品的,但教育的核心和对象都是人。”袁振国以“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为题,援引《全球智能教育发展报告(2021)》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称之为“冷智能”,主要是重技术应用,轻人的发展;重技术功能,轻教育规律;重已有条件,轻未来想象;重“大数据”,轻“小数据”。

基于此,研究院率先提出“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这一理念,即要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为目的,不断创设和开辟新的教育形态、教育场景,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智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同时,让技术为育人服务,以解决问题和实际需要为导向,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实现从“人工智能+教育”向“教育+人工智能”的转变,实现对教育的革命性重塑。

报告指出,未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让蓝天下的孩子同享教育阳光,让不同的人变得更加不同,让特殊儿童燃起希望的火焰,让学习与快乐同行,教师是永远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维护尊严、让人放心,让智能教育具有文化识别度,携手行动让智能教育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对于“机器人会代替教师吗”的疑问,根据《全球智能教育发展报告》,这种担忧完全多余,机器不但不可能代替教师,而且会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研究团队认为,要发展“认人”的教育机器人。目前教育机器人作为一种教学助手,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有所运用。但现有教育机器人还都是“把所有的人都看成相同的人,把所有的任务都看成同样的任务”。而“认人”机器人则是学习了学习者的数据,了解了学习者的历史和独特的需要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进而通过与群体发展大数据的融合,进行预测性服务。学习者在认人机器人的陪伴和服务下,可以学得更主动、更自由、更快乐。

图灵奖得主带来主旨演讲

面对自主智能系统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层面应当做出怎样的应对?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seph Sifakis(约瑟夫·斯发基斯)带来主旨演讲——教育:应当为应对自主智能系统的挑战做好准备。

他借助应用场景,解释了自主智能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差异,及其主要特征功能。他认为,人工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会引发一些伦理问题,人们必须确保AI在自主智能状态下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使用人工智能,最大的风险并不是电脑会超越人智,而是人类可能会出于智力上的懒惰或为寻求舒适,将重要的问题托付给机器处理的这种行为。”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动,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设计与实施”主题演讲中,李永智向大家描述了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现有基础、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介绍了学校数字基座、学科知识图谱、数据驱动教与学、虚拟仿真实训、大规模智慧学习、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六大重点场景,为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上海经验与智慧。

当然,办好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主论坛上,华东师大再发力,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想研究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教育研究。

普陀区政府也与华东师大共同推进打造“上海智能教育科技产业园”。产业园将以华东师大国家科技园为核心载体,将逐步辐射长风商务区和规划建设的金沙岛科技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