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软实力,青春新作为|他们是讲解员,更是红色文化传播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暑假开启,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主动将足迹留于中共一大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大家带着敬仰之意追寻初心之路。
人人都是软实力。如今,红色地标的青年讲解员们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小小的讲解员,他们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特别是在铸就青年精神家园,用城市精神品格和城市文化塑造青年上,使命之重,责任之大。让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就是他们的星辰大海。
张欣怡@中共一大纪念馆
为青少年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积淀下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基因渗透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作为新建展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更是延续了中共一大会址青红砖的石库门风格,一举成为全城最为热门的红色地标。
“相较于以前的基本陈列,如今,在主题内容、文物运用、空间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跨越式提升。我们的‘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主题展览系统梳理馆藏文物,从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挑细选612件文物展品,相比之前基本陈列的117件,大大扩容!”说起新建展馆,张欣怡一脸自豪。
张欣怡是一名90后青年讲解员,对于新建展馆带给参观者的全新体验感到特别高兴,在她看来,其中还“暗藏”了很多“线索”,非常值得正在放暑假的青少年自身去探索。
张欣怡说,从序厅起,展陈共精心设计30余处重点展项、20多项多媒体声像,综合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等多种展示手段,突出“党的诞生地”主题,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和创新宣教。
其中一个展项,就是用多媒体数字沙盘的方式,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主城区城市专业制图为基底,搭建大型实景式上海城市形态微缩模型,同时运用数字化影像等手段,全面展示从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期间的重要红色足迹。
“当这些红色足迹一一点亮,光荣之城是什么样的,这就已经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小朋友们看到这个沙盘都大赞壮观!”张欣怡还观察到,许多小朋友在“开天辟地大事变”展项前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展览采用沉浸式场景影像技术,模拟旧址外貌和当时的周边环境,令参观者仿佛走进了1921年的望志路。通过全息成像技术、数控超大升降幕等多媒体技术,结合真实场景,还原了中共一大七天会议的全过程。会议筹备、开始、激烈争论,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的曲折惊险的历程一一呈现。看完一遍后,有的小观众还会再等上15分钟进行“二刷”,这让张欣怡感到十分惊喜和欣慰。
如今,纪念馆工作人员还开始尝试走上情景党课的舞台,剧目正不断更新,张欣怡觉得,这也是希望更多的观众能走入场馆,并且感受到,这里可以是常来常新的一个地方。
“用好新媒体形式和创新传播手段,创造性地转化红色文化资源,增加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参与性,这样可以带给参观者更好的体验和感悟。”张欣怡介绍,暑假里,纪念馆还将推出沉浸式推理体验活动、小小讲解员训练营、听00后讲建党故事等活动,以此赋予青少年教育更加多元的方式,亦将红色种子播撒到更多青少年的心中。
“今年是建党百年,随着暑期的到来,预约观众更多,一线讲解任务也更加重了,对我们讲解员来说,是挑战更是责任。”作为一个在今年7月1日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青年,张欣怡感到,作为红色圣地的守护者、初心故事的讲述者、建党精神的学习和践行者,自己充满着奋斗的干劲和职责的担当。
“我将进一步加深学习,开拓视野,不断探索将红色文化与多种艺术相融合,向前辈们学习,讲好初心故事,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让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初心永放光芒,做出新时代青年的新作为。”张欣怡说。
赵梦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见证越来越多人爱上红色文化
暑假来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青少年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
“现在,我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热爱红色文化,愿意亲近红色文化。”纪念馆讲解组组长赵梦玮看到这一幕,内心总是升腾出无限的希望和喜悦,她因此也感到,作为一名红色文化传播者,自己的使命之重。“希望通过讲好建党百年故事,让更多的人走进纪念馆,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
如果说老渔阳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的话,那么新渔阳里便是青年团起步的地方。2019年,五四运动百年之际,位于新渔阳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历经8个月的修葺后重新亮相,展陈部分强调了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才得以成立并发展。
赵梦玮一直要求自己,带领参观讲解时必须“因人施讲”,特别是对小朋友,讲解时的方式方法与成人观众肯定是不一样。“小朋友们的年纪比较小,有时没有办法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在参观这件事上,所以,我们尽量选一个展品或者是一个主题,先让孩子们互动起来。”
通常此时,赵梦玮会带着小朋友们来到馆内的电子触摸屏前,通过点击,轻快激昂的共青团团歌就在耳畔响起。此时,共青团是怎么样成立的故事就和小朋友们拉近了距离。
俞秀松不仅参与创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办者。为了革命,他立志做一个东西南北的人,他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黑龙江、新疆、苏联……
“俞秀松的大衣、《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等展馆实物,都在无声诉说着每一次抉择。为了信仰,他的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诺言,去全国各地为革命奋斗,直到最后的牺牲。”
赵梦玮说,最近,“青春之歌 唱响百年”纪念渔阳里跨越百年“百年百物”精品展正以“线上+线下”形式展出,同时,由黄浦团区委与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联合推出红歌竞唱小程序,也在通过竞唱红色经典回首峥嵘岁月,让更多当代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连线,延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薪火。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他们来到纪念馆,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在感染下有所触动和收获。”如今的赵梦玮在业余也经常会去看一些与革命历史有关的书籍,她希望在自己讲解时能做出更多的延伸,以青年之力做好红色传播。
郭泷阳@龙华烈士陵园
这里有共产党人的忠贞信仰
“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
两位年轻共产党人留在龙华天地间的声音,被时光永远铭刻。在龙华的英名墙上,写着这样一对亲兄弟的名字: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先后在那里就义,相隔不到一年。
从今年清明节开始到今年暑期,龙华烈士陵园90后青年讲解员郭泷阳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原来,这里也可以成为大型追星现场!这热度,一如当下的高温,依然在暑假里绵延。
位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墓前,从今年清明起,就涌现出成百上千封寄往百年前的“时空来信”,追思者敬献的鲜花和留下的信纸铺满了草地,真挚热烈,感人肺腑。
随着《觉醒年代》的热播,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的事迹,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前往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祭奠的人们从天南海北赶来,络绎不绝,他们的精神正激励一代代青年人不断前行。
“馆内的资深前辈感叹,工作20多年来,头一次碰到了5点半关不了门的情况,但大家十分乐意为此加班。”郭泷阳十分受触动。
郭泷阳介绍,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龙华烈士陵园社教部迅速抓住《觉醒年代》的热播,开发了党史微课“前仆后继”,展现革命者的坚贞与信仰,教育党员同志、教育新时代的青年。
除了这样的微课,那些墓碑前真挚的信件、鲜花、云片糕,也让郭泷阳觉得,内心澎湃过后,肩上应挑起更重的担。作为社教部的一名教育专员,这位90后的党员,还主动研发了很多适合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课程和教具。
“如何创设更好的内容和形式,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直是龙华烈士纪念馆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英雄徽章做起来很容易,但是我们赋予了它内涵,那就是把英雄精神带回家。”郭泷阳说,这不是简单地涂涂画画,而是再一次铭刻内心的感动。在未来,陵园还将结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推出更多的课程活动,把龙华的研学实践基地真正做大做强,让青少年的研学旅行,主动选择走红色路线,学红色故事,寻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少年。
“提升软实力,青春新作为!”郭泷阳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龙华烈士陵园的团总支书记。在她看来,在纪念馆中,她讲述无数先辈忠诚、奋斗、牺牲的感人故事,那是一种传承的责任。
“从小的方面来说,红色场馆里的青年讲解员更应该提升好专业水平,真懂、真信、真热爱,在讲解中投入真感情,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引导更多年轻人,从榜样先辈的身上追寻力量,把青年人的精气神儿提起来,从而更好地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从大的方面来说,作为宣传窗口,也要沉淀更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话剧、情景剧这样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宣传正能量,继续提升上海的软实力。” 郭泷阳说道。
桂淅婷@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
厚植关于信仰、爱国、科学的理想信念
国顺路650弄,玖园,复旦大学第九宿舍的雅称,这里的熠熠星光随着“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的正式落成愈发闪耀。
从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复旦老校长陈望道,到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及谷超豪、胡和生夫妇;从新中国遗传科学的主要奠基人谈家桢,到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谭其骧,经济学家蒋学模、张薰华,“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等都曾在此先后为邻。
2018年5月,玖园一期陈望道旧居修缮完成,以“信仰之源”为主题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2021年7月3日,园内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一新,向社会开放参观。
修缮后的两座旧居传承苏步青、谈家桢、陈建功三位先生的精神内涵,完整还原旧居面貌,以“爱国”“科学”为主题。与以“信仰”为主题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相呼应,共同构建成为“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红色地标性建筑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这些新的爱国主义地标的建成,也将进一步擦亮上海的底色。”桂淅婷这样期许。
“虽是新场馆,但参观人员热情十分高涨。在我们对参观预约的人数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从我们第一周的预约数据来看,平均每天至少有两场人员的参观,多的时候一天甚至达到3-4场,一般是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都会有人参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淅婷是谈家桢(陈建功)旧居里的首批学生讲解员。这个暑假,为了满足更多青少年参观者,桂淅婷已经作为“老带新”的志愿者开始了“传帮带”。
桂淅婷说,从信仰到爱国、再到科学,希望能够展示出老一辈复旦人筚路蓝缕的求学历程、勇于开拓的科研精神、独特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家国情怀故事,也希望以“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的开放为契机,发扬复旦的红色精神,传承复旦的红色基因,同时讲好先辈们的故事,使参观者能够感受先辈们的精神,学习先辈们的大师风范,发挥育人功能,使参观者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少年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在桂淅婷看来,只有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能够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己任,我们才可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博士生,作为志愿者讲解员,她希望通过自己每一次用情讲解,为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培植,红色基因的传承及红色故事的熏陶出一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