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暴雨亲历者讲述:我跑出了地铁,又折返回去救人。因为我是医生!
2021-07-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顾金华

这是一场前所未见的大暴雨。据报道,“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因为这场暴雨而改变。

7月20日是于逸飞通过郑州人民医院的面试,入职成为骨科实习医生的第一天,科室给新人发了白大褂。1994年出生的于逸飞做梦也没想到,第一次穿上白大褂会是在地铁里。

有人紧张地救人,有人忙着记录下这一历史性事件。郑州当地的一名95后特稿记者李冰洁为了写稿,已经一整夜没有合眼了。

7月21日凌晨1点,郑州市民顾伟和一对年轻夫妇一起,手拉着手住进了车站对面的爱心住所。这时距离她滞留5号线地铁姚砦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多小时。

截至7月21日,河南25人因暴雨丧生。这座中部城市正面临着巨大考验。

== 施救 ==

一边救人一边教乘客如何救人

事情发生当天,于逸飞坐了5号线回家,因为暴雨刚坐了一站就下车。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2号车厢离出口比较近,属于第一批逃生的乘客。“当时就想着逃命,脑子里一片空白。”

但身后不时有人无助地喊“有没有医生”。已经逃生的他掏出包里崭新的白大褂又折返了回去。问及他这么做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四个字“人命关天”。

看见有穿白大褂的医生出现了,好多人给他鼓掌。

于逸飞是骨科大夫,巧的是,现场最需要的也是一名骨科医生。有人身上划伤,有人扎到了玻璃。于逸飞从地铁站借来医疗箱,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医疗箱。很快,又有2个医生也加入进来。地铁里有很多小朋友,个子小小的他们被扛起来,通过人梯传到了安全的地方。消防战士、武警战士勇敢地跃入水中救人。这让于逸飞万分感慨。

因为在水里泡的时间有点长,一些人发生了休克。看到吓坏了的小朋友们、手足无措的妈妈们,于逸飞跑上前,看着他们的眼睛说:“你们放心,有我在。”回顾说这些话的初衷,于逸飞表示,当时只是为了让现场的乘客有信心活下去,给他们些许精神上的鼓励。

一个个救人效率实在太慢。于逸飞灵机一动,想到了边抢救边教学,这么做大大提高了抢救效率。他鼓励一批青壮年乘客参与进来,围观他如何做心肺复苏,现场教学按压的频率多少,人工呼吸的比例如何。边讲边做,分别抢救不同的人。

7月21日下午6点到凌晨12点,整整五六个小时,于逸飞都在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到家后,他才发现自己身上都是伤,甚至还有轻微的横纹肌溶解。

于逸飞的爸爸也是骨科大夫,凌晨,于逸飞从地铁出来,考虑到爸爸单位离地铁站相对较近,他便想着去找爸爸,给家人报平安。沿途的水很深,他蹚着水,摸着黑,走了10公里路,中途遇到了来找他的爸爸。“于逸飞!”在黑暗中听见有人喊他名字,他一回头,这对父子在水中见面了。

“今天,不少人在网上看到我的故事后,给我发微信,各种称赞,说正能量传播得好。但我觉得这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于逸飞说。

通宵达旦写稿只为报道那些感人的事

7月21日晚,记者连线到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特稿记者李冰洁时,她已经非常疲累了。

因为暴雨的缘故,她和不少同事被困在报社,回不了家,睡在会议室的沙发上。报社24小时有人轮值。一些记者为了赶稿子更是通宵工作。

虽说今天郑州的积水情况好多了,但因为许多小区断电,同样有家无法归。“我家住29楼,但电梯停电了。”李冰洁苦笑着说。

李冰洁告诉记者,从上周末开始郑州就连续性下雨。但起初的几天是下下停停。没想到7月20日降雨量非常大,报社楼下有许多漂在水面上的车。

被困在报社的她立即投入了连线报道。“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读者爆料。对方的太太15日生了宝宝后,就没见到孩子,因为早产,孩子需要依靠呼吸机。7月20日下午医院5点停电,幸运的是孩子4点停掉了呼吸机。当时这位陪护的读者和一名产妇被困在一间病房里,大家没有粮食和水,第二天,这位读者排了30多人的长队,为对方打了一杯豆浆。还有一名在火车上被困了整整25个小时的读者也打来电话求助。我还报道了一名图书馆副馆长,将图书馆开辟出来收留无家可归的人。”

== 自救 ==

一位年轻妈妈,焦虑寻找女儿

“郑州连续下了两天的雨,外面马路上的积水基本没到了小腿,公交车都停运了,朋友圈里有人试着打车,打不到。”7月20日下午5点10分左右,顾伟下班后走出了公司,她抱着侥幸心理进了地铁站。

从公司到家有十多公里的路程,顾伟经常乘坐5号线。每到早晚高峰都很拥挤,尤其是中央商务区到省人民医院的路段。事发当天,整个车厢里依旧是人挤人。

但是没想到,列车刚开出三站后就突然停了下来,广播在说“目前临时停车”。车厢门打开,乘客们随即下车。20多分钟后,下一辆列车开来;但是更让人意外的是,这辆列车居然倒开回去一站到达姚砦站后,再次停运。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停运了。”顾伟告诉记者,偌大的站台上挤满了数百人,有人开始四处打听消息,有人开始发脾气。在这期间,有乘客拨打了119、市长热线,以及5号线地铁运营电话和郑州地铁的服务电话,但基本打不通。

很快,有消息传来。因为强降水,地铁5号线中断运行,在前方五号线沙口路站,有列车被困住了,有人伤亡。“虽然距离事发点还有几站路,但是干呕、低血糖和缺氧等症状,陆续出现在了很多乘客身上。有人害怕,但不敢哭出声。”顾伟说,那一刻感觉空气里弥漫的都是恐惧。

车站内,有一位年轻妈妈一直在拜托车站工作人员联系救援人员,因为她七岁的女儿正好乘坐了被困的那趟列车。顾伟说,她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的无助。

“我们手拉手走出了地铁”

紧张、恐惧,在五号线姚砦站继续蔓延。

“当时已经有地铁站出现积水倒灌,为了安全,地铁工作人员要求我们全部撤离地铁站。”顾伟说,但是外面的雨已经没到了腰部,在积水中寸步难行……“一时间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可以去哪里?”就在一筹莫展之时,旁边站着一对萍水相逢的丽娟夫妇,开始和顾伟互相鼓励。“我们互相打气,一起期盼雨快点结束。”

深夜10点左右,丽娟的丈夫冲了出去,大约20多分钟后,他带回了三碗热腾腾的泡面。一起吃着泡面的时候,顾伟突然觉得方便面可能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了,而内心也没有那么害怕了。

在等待雨变小的过程中,站台内的工作小姐姐给大家送来了小饼干。在分发小饼干的时候,她一边道歉说“对不起”,一边在安慰大家“很快就会过去的”

7月21日凌晨1点左右,顾伟通过网络得知,在距离地铁站仅100米的地方,有个健身房临时改建成了爱心住所,大家决定冒雨离开车站。“我和丽娟夫妇三个人一起,走拉手走出了地铁站,虽然雨并不小,积水也快没到了腰部,但是不再那么害怕了。”

在这家爱心住所,前来避雨的女性被安排住在了最里面的舞蹈教室,而男性则被安排在了外间的器材室。年轻的老板娘一直在忙碌着,不时送来水等生活必需品,不时去迎接新来的被困市民。

只要团结起来,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爱心住所待了一个晚上后,顾伟决定回家。外面雨渐渐小了,马路上四处都是警察在指挥交通。因为公共交通还没有完全恢复,顾伟决定和一位小伙伴一起骑共享单车回家。骑行一个多小时后,顾伟终于回到了家。

当记者联系上顾伟的时候,对方网络信号并不稳定,采访时一直断断续续。顾伟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的状态是“有水没电,网络也不是很好”;但她内心却相信,只要团结起来,这场灾难很快即将过去。

“感恩萍水相逢共同蹚水的丽姐夫妇,接济我的那一桶泡面永远铭记;感恩地铁站工作小姐姐的饼干;感恩无私互助收容的健身房老板娘;感恩彼此分享食物和充电器的难友……我很安全,郑州会挺住的。”深夜,顾伟在备忘录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无论多么大的险境,只要团结起来,没有过不去的坎。而郑州,一定会挺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