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做伟大建党精神的新时代传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百年前,在距离上海1000多公里的湘江之畔,一名青年接到一张特殊的“会议通知”,秘密启程,“赴全国○○○○○之招”。
和他一样读懂信中这5个圆圈代表“共产主义者”的“新青年”们,从全国各地日夜兼程,赶赴上海石库门。
100年前的7月23日,一条餐桌,一间18平方米的房间,一屋平均年龄28岁的“90后”,一张张画满蜘蛛网般修改记号的文件草稿……会场内外,判若两个中国。一个是风雨如晦的老朽之中国,一个是宣示梦想的青春之中国。
这场会议在当时的报纸上没有一点报道,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却又彻底改变了一切。数十年后,出席这场会议的一大代表毛泽东回忆起当时场景,引用《庄子》中的一句话有感而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那时候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个世界也是翻天覆地的。”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密码。
从18平方米的石库门会议室到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从13名党的一大参会代表到10万名庆祝建党百年大会现场观众,从初创时50多人到如今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伟大建党精神的光芒穿越时空,始终指引和照亮着中国共产党的前行之路。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之源。在众多政治力量并存的当年,有人说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除了信仰几乎一无所有”,但正是这份信仰,成为了“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刑场上,“可以牺牲生命,但决不放弃信仰”的夏明翰气贯长虹写下绝命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义前,方志敏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100年来,无数个夏明翰、方志敏用信仰伟力呐喊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信仰之火一经点燃,便能喷薄出巨大精神力量。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行动之力。“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一双共产党员的手感动无数人。这双贴满药膏的手托举起了约2000名大山女孩的梦想,这份“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的内心独白,亦是无数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品格之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38岁的李大钊在绞刑架前没有犹豫、没有畏惧,他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36岁的瞿秋白从容走向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至死“为真理而斗争”。新时代以来,在脱贫攻坚、抗震、抗洪、抗疫等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哪怕需要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组织之脉。毛泽东在创办《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战疫场上“我是党员我先上”……“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因为1921,所以2021”、“感谢您为新中国做的一切”、“我要靠近光、追随光,努力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或许你们从未远去,我们就是你们”……历经100年披荆斩棘后的今天,一封封“跨时空来信”堆满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的墓前,很多落款写着:“来自新中国的新青年”、“永远爱你们的青年”、“共产主义接班人”。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的“新青年”们,正走上新时代的舞台C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当仁不让的“生力军”。从科技攻关第一线到乡村振兴最基层,从飞天逐梦航天空间站到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新的开天辟地在期待着新的“新青年”们,新的披荆斩棘在呼唤着新的“新青年”们。
伟大建党精神只有在薪火相传的实践中才能持续产生伟大力量。新时代的“新青年”,要让伟大建党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迸发出源源不断的青春红色激流,无愧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宣言。
100年前,打破旧世界的“新青年”曾说,“事情总是不完全的,这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向比较完全前进,向相对真理前进,但永远达不到绝对完全,达不到绝对真理。所以,我们要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100年后的“新青年”们,跟上先辈的步伐,只争朝夕!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