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临其境|从奥运奖牌得主到水上民警,不变的是心中的使命感!
2021-07-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见习记者 郭容/视频

“不好意思,久等了,前面我刚结束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的‘战高温 保平安’水域实战大练兵。”在青浦朱家角水警训练基地见到蒋海琦时,他头发湿漉漉的,制服上还有着明显的水迹。

宽阔的肩膀,以及偏长的手臂隐约暗示着蒋海琦曾经游泳运动员的身份。对于90后蒋海琦而言,从游泳比赛中奋力冲刺到黄浦江上乘风破浪,从奥运奖牌得主到退役后成为一名水上民警,不变的是心中的使命感。“当我救起一位位落水者时,不仅救人更救心。”蒋海琦说道。

  缘起    奥运奖牌得主转型水上民警  

“我很幸运,前后半生我热爱的职业都和水相关。”

90后的蒋海琦,人生的职业轨迹被划分为两个阶段,但都与水相关。在伦敦奥运会游泳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上,年仅20岁的他和队友孙杨、郝运、李昀琦一起,以7分06秒30的好成绩摘下一枚铜牌,这是中国男子游泳集体项目在奥运会中的首枚奖牌。

采访前,蒋海琦的同事先和记者打了个预防针:“蒋海琦话不多,说话特实诚。”的确,蒋海琦回答时语言简短,但一说到自己热爱的职业时声音洪亮,笑声干脆又利落。“我很幸运,前后半生我热爱的职业都和水相关。”

“最初接触游泳,是因为我小时候有支气管病,父母想让我通过游泳锻炼身体,后来经过选拔加入了区体校游泳队。”当问及退役后,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水上公安民警,蒋海琦补充道,退役后,他给自己两年多的“间隔年”,一边在各地旅游和学习,一边也在谋划未来的职业。“警察是我从小的梦想,男孩子总觉得穿着一身警服很帅气,所以退役后走上了从警之路。”

运动员生涯早已给蒋海琦打下了浓重的烙印,拒绝平淡的生活,而且不服输是他身上很明显的特征。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准备文化课考试的时候,他坚持自学,不甘于报辅导班。“已经很久没这么高负荷地伏案学习,只能硬着头皮咬牙坚持,通过大量做题掌握知识点。”在准备考试的时候,蒋海琦已经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蒋海琦如愿转型成为了一名水上民警。

  转型    水面情况多变需要不断学习  

“开船不易,第一次开船的时候手心里全是汗。”

追梦不易,转型更不易。酷暑时,骄阳似火在头上照射,发烫的铁甲板在脚下烤;大风时,在船上能够明显感到晃动,桌上的物品也摇摇欲坠。“浪大的时候,船晃动得很厉害。”蒋海琦坦言道。

适应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只是蒋海琦转型为水上民警最基础的一步。学习如何驾驶巡逻船,才是考验的真正开始。黄浦江江面宽广,航行的船舶又多,如果想要迅速赶到事发现场,考验的不仅是驾驶技术,更是临机应变的能力。

水警是怎样炼成的?“开船真的比开车难上数百倍,第一次开船的时候,即便师傅坐在旁边,我手心里也全是汗。”回忆起最初学习开船的经历,蒋海琦仍心有余悸。当时他因为紧张身体僵硬,开完一圈手都有些发麻。开船最大的难点是水面受涨潮、退潮以及天气的影响。涨潮落潮并无定律,主要根据潮汐表。退潮的时候容易搁浅,这个时候在航道行驶时需要特别注意。“每一次的突发情况,每一次的驾驶经历都是考验。只有不断积累经验,磨炼心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水警,实现儿时的梦想。”

“停船时刹车不是刹车,船还是会向前行驶;船靠边不是简简单单地靠边,要小心翼翼地靠岸。”蒋海琦坦言道,毕竟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如何控制速度,如何应对紧急情况都是需要向师傅不断学习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责任    营救落水者后递上一杯热茶  

“救人更救心,希望用游泳特长救起落水者。”

黄浦江江面波光粼粼,两畔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美丽的景象背后离不开水上公安民警日复一日的守护和巡逻。“一说水上民警,有人以为我们只是开船的。其实我们是守护黄浦江、维护水域治安秩序的水上救生巡逻警察。”蒋海琦说道。

在黄浦江中救人也需要注意多方面,即便是奥运奖牌得主蒋海琦也不例外。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两年前,有一位50多岁的大伯不慎失足跌入外滩黄浦江,等发现时人已有些昏迷。“当时正好是落潮,船容易搁浅,所以巡逻船没法靠近大伯。”

危急时刻,蒋海琦纵身跃入波涛滚滚的黄浦江救人。从落水者掉入江中算起,通常只有4分钟的黄金救援时间。这时,蒋海琦运动员的体能优势发挥出来了。虽然当时江水浑浊,水下情况看不太清,蒋海琦一边疾速游至落水者身边,一边注意不要被绊住。随后,先把救生设备套在落水者的身上,用力将落水者拉了上来。突发情况下实施营救,离不开平时的刻苦训练。“为了更好地救人,我们会定期训练拖带假人救生、驾驶船艇救生等项目。”蒋海琦补充道。

把人成功救上来,这是第一步,救人也要救心,安抚落水者的内心至关重要。面对瑟瑟发抖的落水者,水警们提供一套干净衣服,递上一杯热茶,细微之处见真情。“我和我的同事在学习营救技能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心理辅导。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维护黄浦江秩序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开落水者的心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见习记者 郭容/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