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榜题名丨21年磨一剑,上海等来了这个奉贤“粗线条”
2021-07-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 杨诚/剪辑

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赛决赛,姜冉馨和庞伟以16:14的成绩战胜了俄罗斯选手,为中国队夺得本届奥运会第7枚金牌,也是本届奥运会上上海籍运动员的首枚金牌。

“冠军!姜冉馨是冠军!”在姜冉馨夺冠的瞬间,上海射击中心观赛现场沸腾了。“沉默了21年了!金牌终于来到上海射击中心这片土地上。”说到此处,王莹教练再一次热泪盈眶。

上海射击队的传承再一次被众人所知,原来,上海射击选手陶璐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得冠军,而2000年出生的姜冉馨首次登上奥运舞台,就为上海射击队摘得一金一铜。21年磨一剑,未来可期。

>>>00后选手搭档奥运老将庞伟

  奉贤小囡取得本届奥运会上海首枚金牌  

新华社/图

00后姜冉馨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扎个马尾,在赛场上特别朴素、干练。7月25日,姜冉馨奥运首秀,取得女子10米气手枪第三名的好成绩,拿下本届奥运会上海运动员首枚奖牌。人们为其欢呼,但姜冉馨自身却依旧沉默——她还要面对东京奥运会第二场决赛。

7月27日,上海小囡姜冉馨搭档奥运老将庞伟,再次征战10米气手枪男女混双。在第一轮比赛中,排名前八队伍才能进入第二阶段资格赛。姜冉馨和庞伟以581环,与俄罗斯奥运队并列第二名,顺利晋级。

第二阶段比赛中,排名第1、第2的队伍有资格参加金牌赛,位列第3和第4的则有资格参加铜牌赛。结果姜冉馨/庞伟以排名第一晋级金牌赛。

在对手领先情况下,中国组合稳扎稳打。

姜冉馨一度打出10.9的成绩。姜冉馨/庞伟组合反超对手,并率先拿到赛点。双方在决赛环节中,姜冉馨命中10.7环,庞伟打出10.1环。他们拿下了新项目的首枚金牌,捍卫了中国射击的荣耀。

>>>上海市射击队女子手枪主教练王莹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姜冉馨夺冠后,大家激动得抱在一起。上海体育局/图

在姜冉馨夺冠的瞬间,远在闵行的上海射击中心观赛现场,响起了队员和教练震耳欲聋的呼声。“沉默了21年了!金牌终于来到上海射击中心这片幸运的土地上。”说到此处,王莹教练再一次热泪盈眶。 

原来,中国射击选手自陶璐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得冠军后,女子10米气手枪上上海选手再未能拿到过金牌。“能再见到金牌,真的很开心。这也是为上海人民争光!”王莹说道。

王莹是上海女子手枪组主教练,带教了姜冉馨多年。在金都路的上海射击射箭中心,二三十名教练、运动员与两天前一样,坐在会议室的电视机前面,共同为姜冉馨加油助威。在采访时,她数度哽咽:“她有一颗非常强大的心脏,这枚金牌,我们所有人都特别骄傲。”

姜冉馨获得的奖牌。上海体育局/图

其实在登上奥运奖台前,姜冉馨也一度经历过低谷期。王莹告诉记者:“2017年全运会的时候,她没拿到席位,当时我刚接手,姜冉馨一直很配合。”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用心钻研比赛,积极跟教练配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真的是一个上进的孩子。” 

姜冉馨的出色表现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年轻队员。“在赛场上,枪支是非常晃动的。在做击发的时候,不允许有加力的动作。他们能在这么大的场合上发挥得这么出色,证明了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上海射击队队员徐展翼和姜冉馨一样,也来自奉贤。他告诉记者,看到小自己六七岁的师妹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冠,他感到自豪和激励。

曾和姜冉馨同一个寝室的小师妹张绮丽说,自己经常向她请教射击技巧,对方一直倾囊相授。“姜冉馨一枚金牌一枚铜牌的成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我们祝福她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对备战更有信心了。”

21岁的姜冉馨,未来的奥运路还很长。“有了奥运金牌、奥运铜牌,在未来我们轻装上阵,全力以赴!”教练王莹说道。

>>>姜冉馨父母

  “这个‘粗线条’派上用场了”   

姜冉馨父母。上海体育局/图

“拿到冠军时,全家人太激动了,我们两人来了个拥抱,差点跳起来了!”在姜冉馨家中,爸爸姜锋难掩激动之情。

今天一大早,姜冉馨的家里就热闹了起来,亲戚朋友来到家里和她的爸爸妈妈一起看比赛。“她第一次参加奥运,已经觉得很好了,庞伟作为老将,让大哥哥给她带一带,结果拿了金牌,太惊喜了!”妈妈顾春燕也笑得合不拢嘴。

女儿临走前,爸爸妈妈都没有跟她提过奥运会,生怕给她压力,只是再三叮嘱防疫的重要性。

“她一个新人,能登上奥运会就已经很好了。要说目标,我们希望她在庞伟‘老大哥’的带领下不要怯场。”顾春燕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姜冉馨家中采访。

目前,两父母还没有联系女儿,“等她先来找我们。其实去之前,关于奖牌,我们都闭口不谈,只是让她自己多注意一点疫情女儿回来怎么迎接?妈妈说:“我和她爸爸就静静地在家里等她回来,给她做好吃的,让她睡到自然醒。” 

“对于金牌,奥运以前是不敢想的,没想到现在觉得奥运离我们很近,拿了个奖就更近了。感觉像做梦一样!她是粗线条,我说今天这个‘粗线条’派上用场了。”妈妈笑着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 杨诚/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