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90后海归硕士制作临期食品折扣地图,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前些年,如果要给临期食品的消费者画像的话,勤俭持家的中老年人必定是大头;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西点房每天20点后的促销面包、卖场关门前买一送一的绿色蔬菜、临期食品连锁店里的打折零食……都是他们购物清单上的常客。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早已经不光是为了省钱,而是成为了一种值得践行的可持续生活方式。90后服务设计师咪咪就是其中一位,她不仅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扫街、搜罗、购买,而且还专门制作起了临期食品折扣地图。
== 避免食物浪费,减少碳排放 ==
“第一次关注到临期食品的时候,是我在英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咪咪回忆道,“我当时经常使用一款叫‘Too Good To Go’的食品折扣App,它起源于丹麦,如今在欧美各国十分流行。平台与商家合作,入驻的餐厅、面包坊、咖啡厅在这里将当天没卖完的食品打折出售。刚开始,是本着薅羊毛、降低试错成本的想法,后来发现,这不仅可以避免食物浪费,减少碳排放,同时也可以帮助商家获得潜在的用户,拓宽市场,是一种三赢的做法,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
咪咪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所学的专业是“服务设计”,简单说来就是为未来生活做解决方案。在构思毕业设计的时候,她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做一个中国版的“Too Good To Go”,于是这个名字叫“Precious SH”的小程序就应运而生了。回国后,她联合了其他3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将其发展和优化,依托这个小程序所做的临期食品折扣地图就这么应运而生了,通过定位,使用者能够很方便地查询到自己周围有哪些正在做临期食品打折处理的优质面包房、餐厅、便利店等,立即行动前去购买,减少当日的食品浪费。
经过几个月的运行,这个地图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从今年2月底问世以来已经积累了3万多的用户,200多个可查询的商家信息。后来,咪咪发现豆瓣有一个名字叫“我爱临期食品”的小组并加入其中,在这个小组里,大家每天都交换着各种临期食品的信息,热闹非凡。“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是这个小组的开场白,也道出了众多临期食品拥趸的心声。记者注意到,这个成立于去年9月的小组,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已经拥有了8万多名的“临食工”。
== 用行动改变观念 ==
在咪咪看来,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涉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大家还经常会一起去可持续商店探店,所以,他们对于购买临期食品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最难的,还是商家观念的转变。
原来,在最近的走访与调研中,咪咪发现,不少商家宁可直接扔掉这些食品也不太愿意打折出售,一方面觉得麻烦,另一方面也怕掉身价,“比如有一家熟食店,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扔掉200元左右成本的熟食,但是经过我们的计算,这些熟食即便是打六折,也照样可以产生250多元的营业额。积少成多,每天扔掉价值200元的熟食,一年下来的总数也不少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也不光是靠金钱来衡量的”。而有些商家则是打折信息发布不通畅,导致临期食品的滞销与浪费,“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便这个超市有自己的线上下单小程序,临期食品打折信息也都不会被放在上面,主要是不太重视这一块,这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咪咪和小伙伴们最近正在做“Precious SH”的2.0版本:“兜着走”,即将在这个月月底正式上线,里面有面包、熟食、水果等5大品类。“在外卖服务十分便利的现在,线下消费在不断缩水,不过我们发现,面包店是年轻人最喜欢逛的线下食品店之一,所以,这是我们的第一大门类,其他的还有熟食、水果等。希望通过与更多商家的直接对接,一起将临期食品的浪费降到更低。”
临期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对此,咪咪介绍道:“反食品浪费法中明确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也就是说,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而是保质期限临近,商家为了避免临期食品变成过期食品,而低价促销的商品,仍属于符合保质期要求的安全食品。不过,商家销售临期食品,必须在醒目位置标示‘临期食品销售专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入驻‘兜着走’的每个商家,都会经过我们一系列的食品安全考察,才能最终上线。我们会建议商户在出售时标明生产时间、最佳赏味期,以及安全保质期等有效信息。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提供食物保存指南,帮助消费者合理存储。”
以临期食品为切入口,培养更多人的可持续理念,势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近,咪咪正在忙着和纪录片拍摄团队一起做一部关于临期食品的片子,希望通过镜头,让大家看到这些被浪费的食物的去向后引起更多的重视,善待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