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往无前·新征程|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郑民华:用创新筑牢医者初心
2021-08-17 上海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十四五”时期,上海卫生健康发展有“三个总体目标”: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实现这三个目标,自然离不开一批批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与坚守。尤其在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的前提下,他们还在坚守,而他们,同时也踏上新征程!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即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医’往无前·新征程”系列报道。记者走近不同岗位的医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初心。不忘医者初心,践行医者使命,致敬最可爱可敬的医师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视频、剪辑 受访者/图

30年前,当微创腔镜手术在国内亮相时,曾颇受质疑,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是“回家有大门不走,偏要爬窗户”。如今微创手术成了很多患者的首选之一,医生带着“墨镜”开刀已成常态,科技感也十足……

今年,国内微创技术走过30年,这位国内微创外科开拓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感慨,是终点也是起点。

医师节到来之际,他想对青年医师说,“要对病人关怀备至,更要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医、教、研、管理工作的每个方面。对于年轻人而言,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他成了微创外科首个“吃螃蟹”的人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中国人,有一双拿筷子的手。”谈及当年选择学习腹腔镜技术,郑民华教授至今颇为感慨。他是第一个学习并开展微创手术的中国人,他不但将微创技术引入中国,还将微创理念向全国推广,他被誉为我国微创手术的奠基人。

1987年,腹腔镜手术问世不久,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引进一套全新腹腔镜手术器械,同时选拔一批医生尝试探索,当时正在法国学习的瑞金医院住院医生郑民华被选中。于是,郑民华成为第一个掌握腹腔镜技术的中国人:1988年在法国成功完成自己的第一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

1991年,云南曲靖医院的外科医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同年,郑民华回到上海瑞金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自此,微创外科开始生根发芽。

“当时很多同行无法接受微创技术,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腹腔镜就是回家有大门不走,偏要爬窗户。”面对质疑和压力,以郑民华为代表的第一批微创外科开拓者,因为看到了腹腔镜技术对于病人的好处:生理结构破坏小,术后恢复快,他们深信这是一项造福患者的好技术,所以义无反顾地走上推广之路。

经历了从被怀疑到被接受,直至如今微创外科甚至于成为首选手术方式,30年来造福了无数病人。

5年前,第15届世界内镜外科大会——世界微创外科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首次来到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时担任大会主席的郑民华感慨又自豪,“中国微创外科从无到有,从良性推进至恶性肿瘤领域,如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在胃癌、肠癌、肝癌和胰腺疾病手术等方面甚至超过欧美国家水平。

如今,医生戴着“墨镜”开刀这样的画面常常在各大医院上演。而未来,郑民华觉得可以更梦幻,比方说戴上眼镜眼前都能看到80英寸的电视画面,不再需要屏幕,那么一间手术室可以变两间用,在家也可以随时观看手术情况……

不久前,在主题为“致敬中国腔镜外科三十年”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上,这位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感叹说,“回眸三十年,终点也是起点。”郑民华说,自己是幸运的一代人,时代给了他们弯道超车的机会。他觉得青年人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时代机遇,否则很容易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他愿意做开拓者,只为让患者受益  

谈及为什么能坚持,这位微创外科的开拓者坚信,“微创手术可以使得病人恢复更快,对病人有好处”。他希望自己能做那个先驱者、开创者,引领后人,让更多患者受益。

30年过去了,郑民华的手机号码一直未变。首批接受郑民华微创手术的患者中,有人之后又来找过他治疗;有人专门跑来门诊看他;有人电视里看到他了就会发来问候短信。“郑医生您好!我现在一切都很好。”一句简单的话,常常让郑民华莫名感动。

单孔、NOTES(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手术……每一次设备技术的迭代、更新都带来手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郑民华的带领下,国内微创外科有了“中国标准”的同时,国际学术会议的舞台,也频繁出现中国专家的身影。从之前邀请国外国家来国内举办讲座,到如今被邀请出国进行学术交流,郑民华感受到的是中国的愈发强大。但是,技术发展的同时,郑民华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比方说如何降低治疗费用等。

“进口机器人手术的机械臂非常昂贵,我们希望能研发出更高性价比、更便宜的国产机械臂。”郑民华告诉记者,如今中国人的医工结合、科研成果转化已经走出过去仿制阶段,开始独立研制更适合中国病人和医生的产品。更让人惊艳的一项研发还在酝酿中。与此同时,他们正在考虑未来将人脸识别技术嫁接到腔镜手术中,实现对肿瘤细胞“良莠”的自动识别,以取代医生用人眼来分辨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微创外科的发展还需要技术和器械的创新。不久前,瑞金医院微创外科与上海高校开始合作研发持镜机械臂,利用“裸眼3D”原理,通过眼部追踪技术,机械臂就会根据主刀医生视线,将镜头精准锁定肿瘤区域,并保持稳定图像,真正成为外科医生的左膀右臂。

除了科研、手术外,郑民华一直在忙碌着。2001年,瑞金医院微创外科建设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郑民华牵头制定我国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并且为国内外40多家医院指导手术并培训医师,从这里走出的外科医生们,又好像蒲公英一样,把微创技术播撒到更广阔的地区。

除了在中国率先开展各相关学科的腹腔镜手术,郑民华还带领同道“一路向西”——从西部地区开始“拓荒”,当地的医院非常欢迎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生,郑民华团队把腹腔镜技术的“种子”一颗一颗种在偏远地区,然后一个一个城市地宣讲、手术演示,让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逐步了解、逐步接受并学习。

  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要有技术的责任感  

在郑民华教授的门诊里,每位需要手术的病人,临走时都会问一句:“郑医生,我的手术是你来做吧?”得到他的肯定回答后,他们马上露出放心的笑容:“那就好!”虽有诸多学术头衔与荣誉,但他最看重的身份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在带学生的过程中,郑民华深深体会到,说教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领头人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他总是以身作则,做一名好医生,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

除了是微创领域的大咖人物,郑民华教授私底下还是位非常“时尚”的导师,喜欢摄影、喜欢看剧以及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艺术,郑民华教授都能侃侃而谈。学生们说与他交谈总能学到一些新理念,获得一些新知识。“现在社会发展节奏太快,年轻人们需要不断去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不适时调整,很快就会被淘汰。”郑教授说,而这样的创新精神也一直贯穿于他的医路生涯。

医疗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需要一点天赋,比如果断的性格、灵巧的双手、敏锐的判断力,但更重要的是有技术的责任感、有情怀的智商,把聪明才智用在改变世界的理想上。对病人关怀备至,更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医、教、研、管理工作的每个方面。”郑民华教授总是鼓励年轻人,要敢于试错、及时纠错、勇于创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取得成绩。

什么是创新?“就是带着问号去发现问题。创新不一定是指发明一项技术或者一个产品,某种程度上是调整一个用药或者换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所谓的微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有大的创新,但必须要有一个批判性的意识。所以每天一早医院交班的时候,我希望青年医师多提问题,这样才能发现问题。”郑民华教授说。

微创外科走过30年,郑民华从未改变的是从医初心。他说,“真正造福更多病人,我觉得这比完成多少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更加重要。”

  == 寄语青年医师 ==  

作为医师,医德是第一位的。不仅要站在技术的前沿,同时更要培养良好的医德。对青年医师而言,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作为青年医师,一定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行医的本意,用我们先进的理念、先进创新的医术更好地服务广大病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视频、剪辑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