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变变变”:领跑20年,新天地的传奇还能再续吗?
2021-08-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领跑20年,站在创新的十字路口  

夏末凉风吹拂着新天地的街道。人们坐在露天街区的户外餐桌前侃侃而谈,肤色各异的脸庞上洋溢笑容。这些年,几乎从未改变,石库门、弄堂口,不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居民,这里一直都是海纳百川的上海富有灵魂的注脚。而它也是中国城市更新、海派文化记忆的“现象级”地标,名副其实的上海城市会客厅。

2001年,新天地在破土新生之始,便一鸣惊人。对待城市再生,是有传承、有发展的“接着说”,还是把一切推倒的“重新说”。所有人都在期待一个答案,都在寻找一条城市回家的路。

黛色屋瓦、清水砖墙,最后14万块石库门老砖和15处弄堂口被保留,整旧如旧,中西合璧,一种新的上海味道取代了人们对旧石库门的偏见。再往后,上海时装周、跨年倒计时、设计上海、天地世界音乐节、表演艺术新天地、光影上海等一系列文化大事件,让它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名片,成为人们喜欢上海的理由之一。

坊间有个特别贴切的比喻:“老年人看新上海,年轻人看老上海,外国人看‘中国’,中国人看‘外国’……”时逢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中共一大纪念馆毗邻一大会址建成开馆,新天地太平湖区域也迎来了更高频次的海量客流。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在这里交融,她是初心始发地,也是兼容并蓄的上海原点。

其实,围绕新天地的新一轮商业更新开始得更早。2020年11月,焕新回归的新天地南里开启了试营业,以沉浸式花园体验商业向公众开放,新的坐标系锁定社交新主张:无定义、无规则、无界。此前的更新调整已悄然进行了20多个月,全新亮相的新天地时尚I实现了与新天地时尚II的整体打通,通过空中连廊串联起两座商业体,形成了从新天地广场—石库门开放式街区—新天地时尚I&II完整的消费动线。

如今,在上海的年轻潮人心中,新天地区域的旭辉天地和南里食集都是社交媒体上的新晋网红打卡地。红色妖娆的几何外立面,妆点着青葱绿植,宛如走进宫崎骏的童话世界,这是旭辉天地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而创新业态南里食集更是集合了众多餐饮首店。

零售方面,更新后的新天地时尚I购物中心亦有不少看点,既有“高密度”的新店、首店、旗舰店,原先就进驻新天地的“老牌子”也把这里当成了新品首发、限定发售的“大本营”。据新天地方面介绍,通过调整业态、品牌带动零售升级,加之合理分配餐饮区域、增加商场整体品牌数量,更新后的新天地时尚I品牌数由改造前的37个“倍速增长”至108个,零售占比由37%提升至试营业期间的57%。

  下一个20年,共塑未来活力之城  

今年4月,在2021未来城市论坛上,中国新天地执行董事张斌做了题为《共塑:未来活力之城》的演讲,并首次发布了大新天地NEXT 20规划。他指出,未来消费者的需求会发生巨大转变,无论是办公模式,还是空间功能都将无边界化,以满足消费者对核心区域复合化功能的多样需求,“可持续发展”则是未来城市的核心要义。

作为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上海新天地将加速迭代焕新,并在商业能级提升后,打造世界级复合功能都心区。显然,这个商业样本站在了对标世界的舞台上,希望通过旧建筑活化、降低碳排放、建筑绿色认证等实践可持续理念,探索未来办公、城市消费的创新样本。

记者发现,这其中,“社交目的地”再次被摆上了核心位置。新天地正在以24小时社交目的地实现全时段的街区活力与功能迭代;以无界的空间设计激发创意与社交活力,在特色街区的打造中突出文化赋能,发起「CREATORS 100」创意人计划,通过青年创意人的加入,为活力街区注入骨血,培育创意的生态系统,创建更具辨识度、包容性、创造力的可持续城市社区。

参与了创意人计划的中国著名建筑师马岩松说道:“城市空间需要像一个窗口、舞台,或者是一个放大器,让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激发的可能性。”未来能否持续领跑,成为商业创新的垂范,依然是留给中国新天地的解题算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