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往无前·新征程|邵志敏师生站在“银蛇奖”的奖台,生动诠释师道传承和梯队建设
2021-08-18 青年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十四五”时期,上海卫生健康发展有“三个总体目标”: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实现这三个目标,自然离不开一批批医务工作者们的付出与坚守。尤其在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的前提下,他们还在坚守,而他们,同时也踏上新征程!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即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医’往无前·新征程”系列报道。记者走近不同岗位的医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初心。不忘医者初心,践行医者使命,致敬最可爱可敬的医师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视频、剪辑

“去年,我和我的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沈镇宙教授同时获奖。今年我和我的学生江一舟一起站上了讲台。不一样的奖台,却有相同的特殊意义。”谈及第十八届“银蛇奖”特别荣誉奖这个奖项时,邵志敏教授很是感慨。

2020年,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和他的导师沈镇宙教授分别荣获上海市首届“医德楷模”和“医德之光”奖项。而今年8月,他和学生江一舟教授分别荣获第十八届“银蛇奖”特别荣誉奖与一等奖。

8月19日是第四届中国医师节,邵志敏教授寄语我们青年医师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勇于科学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牢记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医者初心和使命。

邵志敏教授

  这支团队交出了抗击“红颜杀手”的“中国答卷”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8%,而同一时期美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是84%。而如今,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报告》上,记者看到,2008—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出院0期至III期乳腺癌患者20085例,5年无病生存率为85.5%。统计发现,乳腺癌原位癌5年总生存率高达97.9%,只需手术、无需后续放化疗;乳腺癌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5%和61%。这个生存率水平可以说是国内一流、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这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拿出的一份份“成绩单”。他们以20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国人乳腺癌特征的发展之路,在临床疗效、科研成果方面持续突破并屡屡登上国际舞台,交出了抗击“粉红杀手”的“中国答卷”。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团队诊治患者数每年以15%增长,门诊量超10万人次。来这里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张女士对记者说,医生和她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您别担心,在我们这里治疗,乳腺癌绝不是一个绝症,而是一个‘慢性病’。你要有信心哦!”

尽管乳腺癌总体生存率已经很多不错了,但是邵志敏教授团队聚焦被患者“谈之色变”的三阴性乳腺癌,立志对这个最难治的一种乳腺癌分型做持续攻关,啃下“硬骨头”。“一流的医院、一流的学科,就要勇于做别人做不了的临床和研究工作,要做引领者就需直面最难的问题,只有破解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真正称得上一流。”邵志敏教授说。

他带领团队深耕近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逐渐在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之路上摸索出前进的方向,经历了寻找优选的化疗方案、多组学揭示分子本质、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优化分型拓展内涵四个阶段。2019年由邵志敏教授团队主导创立的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刊登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癌症》,创造性地提出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指导的精准治疗策略,后期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有望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

邵志敏教授,作为国内乳腺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谈及这些成绩,他觉得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合力”。“任何一家医院的重点科室,他的学科凝聚力必定非常强。只有长时间地酝酿、积累,才能将这个学科推向高峰。”

让邵志敏教授深感自豪的是,他的团队中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聪明且刻苦努力。这些学生大多在毕业的时候都能自主发表SCI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如他的学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江一舟医生。今年33岁的他,前年当上副主任医师,去年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此外,吴炅教授、柳光宇教授、余科达教授等诸多从事临床研究的医生和研究者在国际顶尖学术大会做主旨发言,大大提升了“复旦肿瘤”乳腺外科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力。

江一舟教授

  亦师亦友的师生  

“从1985年认识沈镇宙教授到现在已经有36年了,我和沈教授可以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邵志敏教授早已是乳腺外科领域的大咖,但是谈及自己的导师——沈镇宙教授时,他仍然难掩心中的“崇拜”和尊敬。

1990年,邵志敏教授赴美学习工作,沈教授来美国开会看他时,流露出希望他能回国发展的想法。“老师殷切的希望和诚挚的话语,让我一个海外游子倍感温暖。回国后,从手把手教我动手术,到搭建平台帮助我成长,这其中倾注着老师太多润物细无声的关怀。”邵志敏教授说,他的成长道路离不开导师的言传身教,彼此之间也更像是父子。

2020年邵志敏教授和自己的老师沈镇宙教授分别荣获首届医德之光和医德楷模荣誉称号

如今,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教授的关系也是如此,亦师亦友。谈到自己行医路上的“偶像”,江一舟教授认为非邵志敏教授莫属。“我个人对肿瘤比较感兴趣,因为在本科期间我参加过一些宫颈癌治疗药物的科研,也接触过脑胶质瘤相关知识,自己阅读了不少相关文献。我认为肿瘤里面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回答,而且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造成很大的社会负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做的乳腺癌相关研究特别好,我想成为邵教授的学生。”

师从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学习到了严谨、创新的科研态度:“邵教授对待学术非常严谨,并且会高瞻远瞩地去思考整个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他那种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干劲,一直在影响着我和我们整个乳腺外科团队。他常常一天门诊要看100多个患者,每周还要花一天时间和我们一起‘泡’在实验室。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富有创新、开拓精神,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所有青年医生好好学习。”

就在不久前,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教授这分别荣获第十八届“银蛇奖”特别荣誉奖与一等奖。“就像去年我和导师沈镇宙教授分别拿到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和‘医德楷模’奖项,有特别的意义。”邵志敏教授说,“两代师生”分别两次站在颁奖台上,生动诠释了师道传承和我们学科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他希望能像自己的导师沈教授一样,持续做好青年医师成长的引路人,并持续做好学科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

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教授在实验室中就研究话题充分讨论

  “做医生,一定要有情怀在”  

一个好的学科,临床和科研缺一不可。做好临床工作,背后必须有好的科研能力做支撑。从临床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再回到临床造福患者。

“从2011年开始,邵教授就是我临床、科研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在这十年里,我的导师一直身体力行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和优秀的临床科学家。首先在临床上,他教会我如何去手术,如何去服务和管理好每一名患者。在科研方面,他教导我如何从具体的临床问题出发,去找寻背后的科学问题,通过我们的研究去解决重大的临床问题,去造福每一名患者。”江一舟教授说。

不过,从临床到科研的路,从来不平坦,需要经过一天天的积累,一步一脚印的努力。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再到最后的临床研究,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关键,也非常不易。在做科研之前,江一舟教授经常会问自己:我的这个立题值不值得去做?它能不能带来概念性突破、贡献新知识,或者是给临床治疗带来实际意义,或者在分子机制上有新的探索?导师也会叮嘱:作为临床医生,要做的肯定是有临床意义的课题,而且一定要有创新性。

江一舟教授说,做一名好医生,一定要有情怀在。在思想品德方面,导师邵志敏教授给他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让他时时刻刻朝着一名“大医”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之首,每年发病率在逐渐增加。作为一名乳腺外科医生,江一舟医生对疾病有自己的感悟: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除了治疗,医生还需要给予病人心理疏导等其他方面的帮助,让病人能更快地重新融入到社会。

实实在在帮助到乳腺癌病人,这也是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团队专注于乳腺癌临床科研的最大动力。

  == 寄语青年医师 ==  

邵志敏教授:希望我们青年医生严格自己,特别是对于未来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学会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病患服务。

江一舟教授:希望每一位青年医师都能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去努力拼搏。不忘自己在学医时的初心,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祝每一位青年医师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视频、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