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更愿与孩子一起运动
2021-08-3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 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图

“双减”政策会对方兴未艾的体育培训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体育培训机构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带着相关问题,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对此现象,采访了有关培训机构和一些业内人士。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与孩子一起运动  

由于“双减”的重锤,体育成了最近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科类机构在面临大批量转型布局上,对接下来出台的行业相关政策都高度关注。尤其是,随着暑假的来临,人们纷纷将关注目光聚焦到体育培训上。在文化课“充电”的同时,选择体育培训的孩子越来越多,也有不少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健身,共同加入暑假“运动”大军。

记者走访了上海市的体育场馆、运动健身中心,和多家体育培训机构后发现,不少家长都选择和孩子一起报名,有的场馆甚至排起了长队。在静安区运动健身中心里,一位正在排队报名乒乓球培训班的家长周爸爸告诉记者:“去年我就一直犹豫给孩子报什么班,如今政策频发,现在报名似乎有些晚了,我会坚持陪孩子一起打好球,强身健体。”

在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里,早已人满为患,较去年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实施,对于体育行业来说,不是减少,而是增加。大家减少了补课,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周末打球上,”前台的陈先生还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和前年的疫情爆发,来打球的人少了一部分。暑假期间小朋友们本来就很多,加上2020东京奥会上,我国乒乓球健儿的优异表现,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前来学习,现在的散客特别多。”

由于仍在疫情期间,因此,俱乐部里会提供一次性口罩、登记客人随申码、测量体温,以及做好按时消毒。目前,静安区的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里,全是打球的家长和孩子们。面对体育热,史教练透露:“小朋友们大多数会选择周末来,我周末一天只有13个小时,打电话预约的课9月份已排满了。”

暑期伊始,家长安小琪就为上一年级的孩子报了一个游泳长期训练班。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下午4点到游泳馆训练1个小时,这样既增强了体质,又能学会一项体育运动。安小琪说:“暑假天气热,正是学习游泳的好时机。游泳是一项全身有氧运动,虽然我会游泳,但没有更好的地方带孩子练习,就给他报了一个班。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员来做。”

  体育培训班火了,体育培训品质要保证  

为了给要读三年级的儿子报一个游泳班,市民许先生特意请了半天假,上午10点钟准时赶到静安体育中心,没想到取号已经取到了39号。拒许先生介绍,这里的场馆设施很好,不少教练也都是原国家队、上海队的退役运动员,能力和资历都没问题,所以,这两年的培训班较为抢手。“我原本很笃定,肯定可以顺利报名。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现在的家长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健康,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更好的锻炼孩子。不可否认,‘双减’政策出台后,体育类培训班更火了。”

下午5点,静安区的健身中心游泳馆,20余名孩子在教练的指导下,在泳池里练习游泳。为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健身中心推出不同模式的游泳班。据工作人员介绍,学员以周边3公里左右的学员为主,现在的报名已经排到秋季班了。

其实,除游泳外,射击、羽毛球和滑冰以及空手道等体育运动也备受学生及家长青睐。嘉定区羽毛球培训中心陈教练说:“暑假期间,培训中心推出羽毛球基础课程,通过10—20节课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羽毛球发球、步伐、接球等基本动作。如果要把羽毛球打好,仅靠暑假是不够的,因为运动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上海市全明星俱乐部,前国家队花样滑冰女单教练鲍丽告诉记者,“暑期来滑冰的青少年较往年增加了,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一直将培训质量和品质放在首位,一人一方案,因材施教是前提。”

面对上海市刚刚结束的暑期夏令营,不少小学生的家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49个运动项目近千期日程自由选择,有超万名青少年参加。孩子们体验了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击剑、空手道、排球、体适能、保龄球、飞镖、柔道、花样滑轮、滑板、快乐体操等项目,帮助青少年学会2—3项体育技能。“暑假参加体育培训十分必要,光靠在校一周两节体育课远远不够。”万先生的儿子过完暑假就上初二了,他说:“以前我们总认为体育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但是现在我们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第一的,作为家长必须重视起来。”

记者在上海体育培训机构走访发现,目前关注体育培训的家长主要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是为了体育成绩而突击培训;第二类是为了让孩子强身健体;第三类是为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走体育专业发展道路。上海市静安区空手道拳力会馆陈小龙教练坦言:“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名体育锻炼,体育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毅力,从小就培养好的品格,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培训追求热度,更追求品质。空手道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健身运动,在各种技术提现中,礼节是最能体现空手道的文化特点。但很多孩子的耐力有待加强。”

青年报·青春上海 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