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地方,更是问题发现场
2021-09-05 生活

郭泠用内操场、回廊、图书馆、庭院等局部设计,点亮了学校整体的风格。 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郭泠从不认为,图纸画了,现场做了,设计就完成了。说到底,那些物理空间设计都只是设计师个人意志的表达,有没有生命力,设计师本人说了不算。他“主刀”的赤峰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的“反转同济”装置,墙上蓝黄两色圆筒交互,显现着不同的图案或文字。走过的路人转动不同颜色的圆筒,墙上的图案就变了。郭泠路过时会饶有兴趣地看看这面墙,看看今天参与者又给这面墙赋予了什么内容。

郭泠

TEKTAO总经理

上海筑道城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主创设计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外聘讲师

  不是做空间,是做场景  

近几年,郭泠参与了学校环境设计。记者对此感到好奇:记忆中的学校,白墙黑板,走廊上挂几幅画或励志的名人语录,延续了好多年,郭泠还准备把这样的空间搞出花来?

郭泠觉得,不管在哪,形式总归是要追随内容的。一个学校设计成什么模样,不是校长想让它怎样,也不是设计师喜欢怎样,而是这个学校里的人——老师、学生,他们要在这个物理空间干什么。

在设计同济黄浦创意中学教学楼时,郭泠用了一个比较激进的方案:他把教室走廊一边的墙做成玻璃的。这样的设计显然不适合传统的教室,干扰太大了。但是,对于同济黄浦创意中学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同济黄浦创意中学采用PBL教育模式,以小组授课模式开展。同时,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更需要创造性思维,需要充分的交流沟通。而那种全开放、全透明的环境,正迎合了课程设置的特点。

记者跟郭泠聊起传统学校教室,黑板、墙报,郭泠认为,班级所有活动内容在本教室呈现的模式,加大了班级的封闭性。在现代主义建筑时期,似乎只有教室是课堂,其余空间仅仅是交通性或者是辅助性功能。他认为,学校本身就是本立体的教科书,教室内、教室外都是能产生学问的地方。如果说教室仅仅是个上课的地方,那么这里应该更注重效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装饰。教室外也是课堂,下课了,就要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跟其他班级的同学交流。于是,在他的同济黄浦创意中学的设计方案里,教室只留下了上课的功能,黑板报等班级活动内容被移到了走廊上。这样,学生们可以知道其他班级在干什么,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了聊到一起的可能。就一个黑板位置的变化,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语境。

设计师充分利用学校空间,用设计的巧思布置了很多实用装置和教学场景。

郭泠说,做设计,不仅仅是做一个空间,单纯做物理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应该学会做场景。所谓场景,就是有人、有活动参与的空间。这些人在这些空间里活动,或许按照设计师想象的那样,或许活动方式与设计师想象大相径庭,不管怎样,只有这些人参与了,设计的作用才开始体现,场景慢慢形成,而只有这样,才能让空间设计真正地为人服务。

  要解决问题,更要制造问题  

说到设计的目的,郭泠语出惊人:在学校类设计项目中,设计师要学会制造问题!

他举了一个例子。北京东路小学是在既有建筑里做设计,空间分割并不十分理想。他利用空间的边边角角,做了6个“庭院”。一般来说,这样的巧思已经实现了设计价值。但是,郭泠不这么觉得。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将宝贵的资源拿来单纯地做美化太浪费了。郭泠给这6个空间以不同的内容:有花草园,有水生植物园,也有菜园。他说,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对果蔬耕种没有什么概念,看到自己平时吃的菜在校园里种出来,会有一种特别的惊喜。

某些庭院,他特意留出了土地,旁边放些植物种子,放一些简单的小工具。学生们可以自己将种子种下去。这时,郭泠“制造问题”的想法就开始实现:有的学生种了种子,却没有萌芽,学生就会想为什么,想不明白会去问老师。有的学生种的种子发芽了,下一步要做什么,怎样才能让植物开出花来,学生也会去研究,去寻找答案。这样,以问至学的模式就生效了。

6个庭院中还有水生植物园,夏天到了,绿荷婆娑。可是,经太阳曝晒,这水却开始泛绿。好,又一个问题被成功制造。

郭泠认为在校园空间设计中,需要引入部分主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在食堂出入口设置了智能农场,那些蔬菜在玻璃箱里可以给孩子们生物知识的补充。而另一边垃圾分类互动区域,则让从食堂出来的孩子很直观地学习如何分类投递垃圾。学习他们刚刚废弃的那些湿垃圾去了哪儿,又可以变成什么。这样,主题的设置链接了生活和学问,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发现问题的习惯。

  不能全面改造,就做点穴式设计  

与建筑设计不同,很多环境设计的需求是在既有的建筑空间里“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对于郭泠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用设计思维解决的。他说,他始终记得他的授业导师,现在的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给他的一招:针灸式设计。

很多时候,设计师的作用在于点睛,在偌大的平平无奇的空间中,可能有那么一两个亮点,使整个环境立刻因之改观。就像中医针灸,从微小的血脉入手,激活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

北京东路小学二层的教室门是往外开的,打开后没有固定支点。因此,教室要么大门紧闭,要么大门随风乱撞。同时,由于空间过于空旷,课间,满走廊奔跑嬉戏的低年级学生,成为了独特的风景。这无疑也成为了安全隐患。郭泠仔细考量了教室、门和走廊的关系,在走廊临门的一边增加了一排柜子。柜子的进深跟门宽相同,大门打开时,正好可以吸在柜子侧面。而增加的柜子可以收纳学生的饭盒等物品,形态不规则的柜体又可以成为低年级小朋友的吸引点。课间学生可以坐在走廊里聊天说话。有第一个人坐,就会有第二个。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卡座分流,同时产生了更多的活动内容。这多么像珊瑚礁的小生态,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郭泠觉得,这样的设计,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学生安全,更营造了多样的活动。那个正是“针灸”式设计的精髓所在。

一座已经完成建设的学校,郭泠用内操场、回廊、图书馆、庭院等局部设计,点亮了学校整体的风格,打通了学校的整体建筑肌理。一个个极尽巧思的设计,“制造”了很多“问题”让学生思考,打开了教室的墙壁形成学生交流的氛围,创造了很多新的功能,也创造了与教育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学校空间语言。

而对于郭泠来说,仅就设计而言,也许并不能满足他对于设计的理想。他更愿意看到,学生们在他设计的这些空间里,有了新发现、新思考,抑或有了新朋友,有了新成长。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