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处理,就地降解,上海这些菜市场湿垃圾“隐身”有绝招
2021-09-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在上海,日均产生的湿垃圾约有5%至10%来自菜市场或集贸市场,这里也是生活垃圾分类的“难点”之一。为了有效从源头上减量,上海一些菜市场摸索出了不少“妙招”,高科技加强措施,不仅让湿垃圾“隐身”,甚至还能免去了清运环节,就地变成了供不应求的“宝”。

  一日三次清运,总量减少2/3  

“收垃圾啦!有湿垃圾吗?”每天上午十点,在静安区的东康集贸市场里,都会准时响起这样的“收垃圾”声。菜农老徐已经将分拣出的烂菜叶装进了垃圾袋,看到湿垃圾收运车经过时,顺手一扔,继续埋头干起其他活来。

“一天三次,保洁工会准时来我们摊位前收集湿垃圾,烂掉的菜叶、水果,收拾下来的内脏啥的,都能及时从摊位上清除掉,不用一直堆着了,干净多了。”老徐说。

从去年实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市场就会每个月都组织经营户开展一到两次的专题学习。慢慢的,东康集贸市场300多个摊位的摊主们就都和老徐一样,养成了及时分类的习惯,顺手就把摊位上拣出来的湿垃圾单独装进垃圾袋或泡沫箱,等收运车来“上门”清运,也不用每天收完摊对着一堆垃圾不知道如何处理。

经营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的东康集贸市场是静安区最大的集贸市场。东康集贸市场主管胡成庆介绍,以前,市场每天产生的干湿垃圾都是混装在一起,直接倾倒在垃圾站内,等待市政环卫运输车前来清运。市场产生的湿垃圾量大,一辆载重6吨的市政环卫运输车每天都要过来清运一次,遇到节假日就要清运两次,声音嘈杂,也容易影响周边环境。

如今,湿垃圾在摊位上就被分好类,清运后也能当场就地处理。在市场一侧的垃圾箱房内,改造过的垃圾分拣站和一台标准化菜市场湿垃圾减量就地处置设备,每天可以处理2-3吨的湿垃圾。“吞下”后,“消化”十几分钟,湿垃圾就能通过挤压、脱水、粉碎后变成干燥的垃圾残渣,从另一端被“吐”进空垃圾桶内。“消化”后的湿垃圾能平均“缩水”到原本体积的四分之一左右。

据介绍,原先市场每天产生的湿垃圾由60-70桶,如今减少到了16-18桶,总量减少了2/3,分类减量效果明显。“整个市场的环境更好了,对客流也有很大的带动。”胡成庆表示。

  就地“降解”,化身“肥料”供不应求  

而在位于徐汇区长桥街道的新罗秀菜市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举措之一,就是发动摊主共同参与、主动参与、推广落实摊位负责制,专人负责,多重监管。

在新罗秀菜市场,从一楼的海鲜水产、水果摊位,到二楼的蔬菜、禽肉区,市场过道和摊位边上始终干干净净。装菜的塑料袋也是市场统一发放的树脂环保袋。“每个摊位都配备了干湿分类垃圾桶,保洁人员每天三次到摊位进行分类收集,如果有摊位没有根据要求进行分类,保洁有权利拒收垃圾,直到摊主自行完成干湿分类。”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去年年底,市场方对垃圾房进行升级改造,并安装了一套特别的湿垃圾处理设备。“每天我们会到市场里收三次垃圾,上午一般能收十五六桶湿垃圾。”收运回来的湿垃圾同样可以经过压缩处理,每六桶湿垃圾经过处理后可变成一桶。

和其他一些市场不同的是,这些处理后的残渣无需再进行清运,而是可以在此直接经过降解处理——经过发酵和烘干等步骤,这些湿垃圾压缩后的残渣会变成可以使用的“肥料”。“每天2吨左右的湿垃圾约能转成不到300千克的有机介质。”

这些“肥料”如今颇得菜市场周边的居民和市场摊主们的青睐,时不时来讨要要些回去种花植草。有时候“制作”出来的量够多,市场管理方还会运送到外地的水果基地,用作果林土壤的表层覆盖物,或者用来改良碱性土壤。“还有点供不应求了。”管理方表示,这套湿垃圾处理设备,进一步提升了菜市场湿垃圾源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

据介绍,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70个菜市场引入了就地处置设施,从源头减少湿垃圾产生量约300吨/日,有效缓解了所在区域湿垃圾收运处置环节的压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