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95后新婚夫妇,将蜜月安排在了云南支教的路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新学期刚开学,同为教师的冯云凯、徐意婷夫妇却在忙着打包行李准备远行,这是怎么回事?
// 夫妻共圆支教梦 //
“我们是在今年5月份举行婚礼,6月份提交支教报告的。”徐意婷说,“之前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有去支教的想法,但是我一个人去的话,父母有点不放心。现在不同了,有冯云凯和我一起去,他去教体育,我去教语文,终于可以一起圆梦了,这对我们来说,是最有意义的‘蜜月’。”
“这次,我们被派往云南德钦的一所小学,本来想先通过学校的公众号对其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发现上面的更新速度不是很快,最近的一条信息已经是2年前的了。于是,我们就试着在抖音上搜索,果然被我找到了。”冯云凯介绍道,“这个月就要出发了,这些天除了整理行李之外,我们也在积极地备课,尽量为当地带去更多的内容。”
出生于1995年的冯云凯曾经是一名田径运动员,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嘉定区练川实验学校任教,目前担任初中体育教师以及德育主任。在平日的教学中,冯云凯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体育和德育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们传递出更丰富的体育精神与内涵。他开玩笑说,自己可能是体育老师里话最多的那个了,他喜欢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聊聊天,将自己当运动员时的各种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同学们也都非常爱听,在各种励志的体育故事中汲取正能量。
“说起奥运精神,相信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更快、更高、更强。其实,在今年的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上已经正式通过了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的决议中。相互帮助、彼此协作的团队精神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达的。”冯云凯说,“极限飞盘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学生中推行的特色项目,它是一项严格要求无身体碰撞的团队竞技运动,融合了橄榄球、足球和篮球等运动特点。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裁判,需要运动员自己在场上裁决,若有争议则互相讨论解决。这种尊重彼此、沟通规则、享受比赛的精神被称为极限飞盘精神,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引导,所以我这次也会把这个项目带去云南。”
坐在一旁的徐意婷正在修改一个有关古诗文的项目学习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创编、演绎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互动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这次准备要带去云南的。
“这次支教,我们不仅要将上海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带去云南,与那里的老师进行交流,同时,我们还要为上海的小朋友们和云南的小朋友们搭一座桥梁。”徐意婷补充道,“我平时是一名班主任,这次学生们知道我要去支教半年,一方面非常不舍得我,另一方面也对云南很好奇: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甚至连照片都没见过。这给了我一个灵感:到了当地后,我可以通过拍摄Vlog的形式,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放在班级群里面与大家分享。我还可以和冯云凯一起搭档做直播,让两地的学生连线、联动,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 长大后就成了你 //
今天是教师节,在嘉定区教育系统庆祝第37个教师节主题活动中,首发了一部名字叫《共同的名字》的短片,介绍了几位祖辈几代接力奉献、情怀传承、与教书育人结下不解情缘的教师。记者发现,冯云凯正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
说起教育世家对他的影响,冯云凯说道:“我的祖父曾是一名政治老师,印象中,他最快乐的日子,便是有学生来家里探望他。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引路,帮助他们走好关键一步——从退伍以后来到嘉定技术工业学校(大众工业学校),这件事情他坚持做了28年。5年前,当祖父知道我当上教师后,非常高兴,并嘱咐我要踏实、严谨、敬业,教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这句话每天都在激励着我。与我同样是体育教师的父亲,他的严于律己也一直是我最好的榜样。特别让我有自豪感的是,我现在任教的学校正是我父亲当年参与筹建的学校,我将把他的许多教学设想继续传承下去。”
从小耳濡目染,冯云凯觉得“人民教师”是一个光荣而充满幸福感的名字。三代同堂,教育世家,他们同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用一代又一代的辛勤耕耘诠释共同的教育梦,成为时代筑梦人。
在今天的活动中,记者了解到,在嘉定教育这片土壤中,还生长着许多与岁月和情怀有关的故事。教育学院杨文斌老师,从父母亲、姐妹、妻子到女儿,三代人中有7位教师,累计教龄达到213年。尽管已经成为区内科研、教研的领军人才,他潜心育人、专注学术的脚步从未停歇。迎园中学金琪老师,当年在高考所有志愿栏里,清一色填上了“上海师范大学”,她说这得益于妈妈蒋明芳幼儿园和姨妈蒋明珠小学的教导,而她们两人则受到外公蒋荣根这个安亭师范63届毕业生的深深影响。三代人信奉着同样的教育哲学——做响应儿童的教育。
择一事终一生,一生无悔;爱一行传三代,三代同缘。正如短片中所说——无数个“我”正集合成“我们”,以责任为笔,用爱心为墨,书写着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祝全天下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