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河边,欣赏老建筑,苏州河华政段“十景”月底全部开放
2021-09-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原来宽约1.5米的步道,如今平均宽度达3米,不久前,苏州河华政段滨河空间“一带十点”中“思孟园”“格致园”两处沿河景观已向市民开放。 

今年,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协力,设计和建设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作为苏州河长宁段11.2公里贯通的一部分,如今在步道上漫步,能欣赏百年前“圣约翰大学”的历史保护建筑群。

长宁区建管委表示,目前“十点”中剩下的八景正在全力推进中,预计9月底前完工并对外开放。

  // 拓宽的滨河空间步道 //  

早在2020年上海两会前,记者就实地走访过苏州河华政段。当时长约950米的步道贯通不久,步道一侧是隔着防汛墙的苏州河,一侧是华东政法大学校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沿河的校园历史建筑群被各种灌木丛、围栏、构筑物遮挡。步道宽约1.5米,两人并排而行,遇上对面慢跑而来的跑者还要侧身“让让路”。

这个周末再次来到这段滨河步道,走过写有“华东政法大学”字样的铁拱门,豁然开朗,平均宽度达3米的道路空间让人能够轻松自在地漫步、奔跑。原来的红色步道变成了与建筑群更配的灰色石子步道,步道靠近校园一侧也从灌木、围栏变成了缓坡草坪,形成自然坡地景观,搭配精致花架长廊,塑造出堤外有绿、堤内有花的景观,还增植了海棠、银杏等色叶乔木丰富四季景色。步道边的草坪上,工人们还忙着补种牡丹、五角梅等花卉。

“原来华政校园这里有1米至1.5米的地势差,考虑到安全性,也利用地势形成草坪,加上花镜,与沿河华政校园的历史保护建筑相得益彰。”长宁区建管委交通管理科负责人陈慧说道。 

步道升级,附近居民的幸福指数也跟着升级。万华小区毗邻华政校园,居住在小区的胡阿姨是“老上海”,趁周末一早不下雨,带着2岁的孙子和他心爱的小自行车来拓宽后的步道上玩耍。花架长廊上停着一群麻雀,孩子兴奋地叫着:“鸟鸟,鸟鸟。”

胡阿姨说,去年贯通后,她和老伴就每天来散步,虽然步道不宽,但也省了绕路的麻烦,每天散步锻炼,一来一去能走六七千步。如今活动空间变大了,她就会带孙子来骑车,“有花有草,孩子特别喜欢。顺着步道还能走到校园这老建筑前,比以前视野好多了”。

  // 扇形大理石砖的巧思 //  

华政校园里拥有二十余栋凝结中西文明精华的历史建筑,它们组成“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于2019年10月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孟园”是这段滨河空间的起点,为的是纪念校园内曾为学生宿舍的43号楼“思孟堂”,如今在建筑门前树立起一座鲜花廊架,初秋的上海,廊架上依旧缠绕着鲜花、绿植。一旁的“格致园”前,地上还有一块专属的“格致楼”铭牌。而一路引着市民、路人走近建筑群的,则是精心打磨、古朴扇形纹路的大理石砖。

这些厚度达到10厘米的大理石拼贴砖,每一片扇形的纹路均由工人一块块打磨、拼贴,总计铺设了8万块大理石砖。之所以用扇形纹路大理石砖是因为要与沿河历史建筑扇形窗框纹路相呼应,彰显了历史建筑风貌,也是向城市历史文脉致敬。

为配合滨河步道的整体实施,华东政法大学也做出许多努力,拆除了包括公共浴室、物业后勤办公室、木工房等约10栋建筑。

  // 多元共享的温度 //  

除了已经开放的“思孟园”“格致园”,苏州河长宁段华政校园滨河空间的“一带十点”中正在加紧完成“倚竹院”“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文化廊”“法剧场”“银杏院”和“海棠园”等另外八景的建设与更新,预计9月底开放。这个周末,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翻搅泥土、手工铺设扇形大理石拼贴砖。

拓宽新增的滨河公共空间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以滨河慢行步道为线“串珠、成线、连片”,打造多元共享的苏河活力空间,也让华东政法大学这所政法名校的校园空间成为苏河沿岸对市民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

考虑到安全问题,陈慧表示,区建管委和校方等有关方面就人流路线、安防措施等做了很多方案:“专门设计的安防规划也在落地过程中。等未来校园全都开放后将进行有序管理,安防探头将无死角监控,确保安全。”

华政段“一带十点”建成后,长宁区将综合评估市政、河道、绿化、景观、环卫等各部门流程,打破传统养护模式和部门分工管理形式,将慢行步道、市容绿化环境、河道堤防设施统一整合,对苏州河长宁段全线11.2公里堤防及附属设施开展“一体化”巡查、保洁与养护,真正实现长效管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