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丈量十法”,打通苏州河岸线最后一个“断点”
2021-09-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苏州河岸线贯通工程”是上海“一江一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42公里的中心城区岸线中,普陀段承担了“半壁江山”21公里的贯通任务。

中远两湾城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小区,拥有96个住宅楼栋,11599户居民,常住人口5万人,总建筑面积153.4万平方米,分属4个居委会共同管理……这样一个特大型社区,“众口难调”一直是常态,但最终还是通过一票一票地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苏州河岸线中远两湾城段的贯通。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再难,也要想办法突破 

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花大气力把“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腾退出来、贯通起来,让滨水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群众生活休憩之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之地,成为上海生活的品牌。然而,由于中远两湾城岸线产权属小区全体业主所有,要贯通,就必须征得业主大会的同意。

“我们自己的地方,凭什么开放给外人?”消息传来,这个超大型小区里顿时“炸了锅”。自2020年初起,一直到当年10月,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几次征求意见,均因争议太大无疾而终。如何让居民群众的思想从“要不要贯通”统一到“实现什么样的贯通”上来,宜川路街道300多名干部齐心攻坚,投入了大量精力。

“特别难,但再难也要想办法突破”!宜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钱晓莉说,这么大的社区,信息传播不充分、居民意见不统一、诉求表达不理性,要突破重围争取到更多居民的认可和支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丈量工作法”,带着这份诚意去做群众工作,一定会让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得到居民的认可。

 用脚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 

2019年以来,宜川路街道在社区群众工作中提炼出以“用脚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为核心内涵的“丈量工作法”,并逐渐拓展出“挂图作战法”“联络包干法”“走街串户法”“组团服务法”“专班攻坚法”“依靠群众法”“典型引领法”“多元参与法”“民主协商法”和“一线育才法”等“丈量十法”。苏河贯通工作中,“丈量十法”贯穿始终、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积极倾听民意、回应关切,找到万余户居民共享共治共建的“最大公约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居民不支持,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街道成立专班牵头推进相关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对楼栋内每户居民表态意向按“红黄绿灰”四色做好标注,300多名机关和居委干部全员下沉“包楼到户”,以设摊、上门、电话等多种形式全覆盖开展宣传。为让居民充分了解工程方案,街道连续拍摄推出“改建后步道还属于我们吗?”“步道如何管养?”“1.34亿对价资金能做什么?”等13个小视频,短而有力、直击人心,围绕群众集中的关注点做好宣传解释。

为引导居民理性理解市委市政府“一江一河”实事工程的意义和具体区段工程方案,街道通过党建引领,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红色议事厅”党建实体化阵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示范引领。小区“314红色楼组”的党员们在党小组组长陈步君带领下共同发出倡议:坚决拥护“一江一河”发展战略,支持苏河岸线贯通工程!在此感召下,社区摄影团队、乒乓球队等各类团体、各阶层成员积极响应倡议,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一江一河’发展战略助力,也为美好两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消除居民疑问,形成“求同存异”支持贯通、优化设计的良好氛围,街道搭建平台在小区里设立“联合接待点”,由区重大办、区建管委、区绿容局、区市政中心、区交管中心、设计单位等部门进行联合接待、现场答疑,与业主“面对面”沟通,街道牵头职能部门、业委会及业主能人围绕“沿河楼栋安全”“远景路停车”“中三区域步道设计”“41号楼下设计”等主题先后组织13场业主磋商会,征集业主的建议和诉求。

为引导居民通过合理、合规、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把路面修修平整,让老人走路不怕摔跤”“希望要做到安全承诺”“想要一个室内篮球场”,位于小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心愿墙”上汇聚了点点微心愿,这些心愿既有群众对设施设备的需求,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待,张张彩色的“心”凝聚着对两湾未来建设发展的大共识。工作专班通过网络小程序、公众号、磋商会、建议征询单等渠道累计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2000余条,而这些建议被逐个梳理汇总,提交给职能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加以调整。

 点亮微心愿,回应群众需求 

今年6月底,经过贯通提升的步道正式试开放,街道又通过“开放体验日”活动,邀请首批“居民体验官”感受水清景美的环境。焕然一新的步道,让不少当初提出修改建议的居民看到了心仪的改变:中潭路口标志性的“大白伞”得到修复,这一深受小区老老小小喜爱的活动场所得到很好的保留;小区与步道之间的空间硬隔离无法令人满意?施工方案改为用绿化带隔开沿河步道与小区其他空间,既美观又方便;蓝色的塑胶步道设计显得突兀?施工方案尊重居民意见,将健身步道改为与小区原有图案一致的地砖;树木种类无法统一意见?施工方案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区域居民意见选择树种……居民贴在“心愿墙”上的“微心愿”,在河道边被一一“点亮”了。

而现场体验后,有关部门与居民再次坐下来谈感受、谈改进,围绕安全管理、绿化及灯光景观、施工细节等,居民们各抒己见,未来,这些意见和建议也将通过梳理,落实到大家眼前的步道上。

“在苏州河贯通工作中,我们将‘丈量工作法’贯穿始终,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及时回应百姓需求。”宜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钱晓莉介绍说。在征询过程中,现场倾听、实地调研、落实反馈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全面呈现了“全过程民主”,也将“回应百姓需求”作为工作推进的主线,打通了群众自主表达真实意愿的渠道,所有工作的核心点和落脚点都在“群众”身上,这也成为岸线最终得以贯通的工作“法宝”。

对宜川路街道来说,“丈量工作法”的融入与运用,就是一个解民忧、得民心的过程。“丈量十法”适用于社区治理的每一项工作,用好一双“铁脚板”,也已经成为社区治理中发现问题、力抓落实的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法则。正是因为用双脚丈量社情、用真心丈量民意,才让服务的初心与群众的真情真意贴得更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