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城市|95后隔离点转运联络员:很荣幸成为筑起安全屏障中的一小环
2021-09-22 青年

 【编者按】   这座城,有大爱。对于普普通通的上海市民来说,这座城市永远都是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有信心、很安心地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广大基层一线青年在疫情防控前线持续奋斗和付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致敬基层一线城市青春守护者”系列报道,我们的镜头,将对准这些年轻的90后、00后一线基层防控人员,正是他们,用无私奋斗和志愿精神,给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筑起一道隐形的、坚固的安全屏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见习记者 郭容/视频、剪辑

中秋节,朱易童给苏州的爷爷、奶奶打了视频电话,一边叮嘱老人们注意身体,一边整理行李。晚上7点,皓月当空,朱易童出发前往封闭管理酒店的路上,还随手拍了月亮。9月22日起,作为黄浦区疫情防控隔离点转运联络员,他又开始了新一轮“14+7+7”的工作,14天工作,7天集中隔离观察,7天社区健康监测。

这名95后来自黄浦团区委,是“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自今年3月加入黄浦区隔离酒店转运组后,基层一线城市守护者中有了他的身影。

报名防疫工作,积极

学习穿防护服,认真

2020年疫情发生时,朱易童还是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应届大学生,为就业而忙碌。他看着新闻中一批批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其中不少是同龄人,他也看到一名名青年在社区、道口守护一座城的安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今年1月,朱易童成为“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响应就地过年,春节他独自在上海过,大年初六才回家。这一切让他深切感到,疫情防控不能松懈,更需要有人参与。

今年3月,黄浦区疫情防控隔离点需要志愿者参与防疫转运工作,虽然不知将面对怎样的工作,朱易童还是站了出来。

上岗前,他参加了区民政局组织的培训实习,两天里学习防护服穿脱,了解转运事项。他所在的转运小组分为白班和夜班,早8点半到晚8点半是一个班次。白班具体负责人员转运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乘坐专门的大巴,将结束隔离的人员从隔离酒店运送至所在社区,由社区接手进行居家隔离。而夜班则进行信息录入归档,并为次日转运设计路线等。

学习穿脱防护服可谓是朱易童的人生第一次。穿防护服,最重要的是防止手套鞋套滑落。他们需要戴两层手套,第一层戴在防护服里,穿好防护服再戴上第二层,但手套容易松脱,每次戴好手套后都要在手腕处绑绕胶带。而脱防护服后,一定要把衣服卷起来再扔进垃圾桶,牢记盖上垃圾桶的盖子。

第一次穿防护服时,朱易童没意识到会那么闷热,记得前辈嘱咐“少穿衣服”,他就留了一件羊毛衫,不到10分钟,他在3月冷风阵阵的天气里汗流浃背,防护眼镜也起了雾。第二次他懂了,衣服不但少穿,戴防护眼镜前用酒精擦拭一遍镜片。如今,他花10分钟就能穿戴好整套防护装备,还会指导新进组员如何穿戴。

首次独自运送,紧张

设计转运路线,细致

刚上岗时,隔离点实行“14+14”工作模式,在14天转运工作的最后一天,朱易童首次独立护送4名人员从酒店转运至社区。4人分为四站,他拿到前一晚夜班同事设计的路线图,穿好防护服坐到大巴前侧,4名转运人员则分坐大巴后侧。出发前,他将路线发至沟通群里,和街道社区相关人员确认停车点位等细节。

最后转运的是一名状态并不太好的女性,想起一些确诊、复阳病例,第一次独自承担转运工作的朱易童难免有些慌,但到了点位,看到她独自一人带了不少行李,朱易童还是伸手帮她搬运了行李。回到大巴车上,他却越想越紧张,不停用车上的酒精擦拭戴着手套的手。

回到酒店后,朱易童将自己关在房内,慌乱、紧张、害怕在心里“打架”,还反思自己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就这样提心吊胆过了1天,直到核酸检测出具了“阴性”报告,他悬着的心才最终放下。

朱易童是个谨慎的人,每次进行路线设计时,他会反复考虑排出最佳路线,确保护送任务又好又快地完成。5月的一天,次日要转运来自两个隔离酒店的9名人员,这对路线设计有些挑战。

夜深人静时,夜班的朱易童开始用高德路书进行排版,先出发至人民路上的隔离酒店接2名转运人员送至社区,然后设计路线去下一个隔离酒店,接上7名转运人员分别转运至4个社区,他不断查看社区点位、相互之间相距路程等,最终将运送路线设计成一个闭环。看了一眼时钟,已经是晚上10点半,他又打开表格,开始下一个工作:信息登记。

开启新的工作,努力

带着爱好隔离,充实

9月22日起,隔离点实行最新的“14+7+7”的工作模式,穿上防护服的朱易童充满干劲。3月至今,他经历了七八轮工作,作为转运组联络员,他学会和相关单位有效沟通,协调和安排转运组的各项任务也有了心得。虽然工作看起来很完善,但朱易童觉得还存在能精进的地方,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实行封闭管理,不能外出更不能聚餐,对喜欢跑步的朱易童而言不免有些“憋得慌”。他就带着健身器材进酒店,闲暇之时在房内做拉伸。

明年是建团百年,新渔阳里是共青团的发源地。作为新渔阳里的工作人员,闲暇时朱易童会研究党团史,不断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筑牢信仰之基。

这次他还带了更多工具:铅笔、橡皮、勾线笔、马克笔、高光笔。原来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他还开发新技能,前段时间学了修图技术,最近则报了线上绘画课程,中秋小长假里他还完成了明月和玉兔的简笔画。充实生活、合理利用时间是这名95后学到的新技能。

 == 对话 == 

平静生活的背后有一群人在努力

记者:这份防疫工作让你对生活有新认识吗?

朱易童:我感觉更懂得生活的意义。有次去超市购物,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买生活用品,脸上表情是安逸的,并非紧张恐慌的,这样平静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因为背后有一群普通人穿着防护服坚守防疫一线,才能换来更多人的平安生活。

记者:你们被称为城市守护者,如何理解这个称呼?

朱易童:守护谈不上,我只是筑起安全屏障中的一小环。在我们身边还有奋战在机场、医院、隔离点、社区等各个地方的同仁,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坚守岗位,才能守护好这座城市。

这次我从很多党员身上看到了持续奋斗、奉献付出的精神,我准备等结束所有工作后就递交入党申请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见习记者 郭容/视频、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